在开始读《事实》这一本书时,我们对于世界上已有的真实现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分享一点【直线思维】的思考。
最典型的就是今年国内的疫情期间,当时我在国外做义教,朋友圈里的消息几乎分为两派,积极正面,消极负面,我粗略地翻看了朋友圈,按地区统计了一下,在武汉的朋友发的圈是积极正面,而不在武汉的看了一些小视频,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有个好朋友因为太焦虑,每天在群里发负面消息,我忍不住发消息提醒了TA了一下,也希望任何时候TA不会失去理智,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考)
然而真正看到《事实》的人并非一些视频和文章的作者。
所以当我看到朋友圈发一些负面医院的消息时,我便在问:这是真的吗?还是大数据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推送给你看到的所谓的《事实》?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打开微博,这些视频会出现在你的视野?难道不是跟我们自身所关注的事件有关系吗?(这里不是抨击任何人,我们都有作为小人物的局限性)
因为我的妹妹当时就在武汉一线奋战,另外一个表哥参与雷神山医院的工程,他们给我传递的是一切积极有序的开展,我也并没有被哪些负面消息视频所影响,相反我睡得很安稳,因为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如果好不起来,那就是时间不够长,现在的数据证明,一切确实好起来了,因为现在能够在街上看到人们正常生活了。
其实当我打开书本便被一些气泡图吸引,再看内容,似乎世界的大环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惨”。但正是由于这些看起来的“惨”的事情,影响到人们的认知,以及态度,情绪,人格等等要素。
而态度、情绪、人格等等要素,它们都在影响人的绩效表现。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在影响它们?答案就是你在得到经常听到的那个词,认知。认知就是个体和外界接触时,感受、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起点。
环境启动了我们的认知模式,而认知模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短期表现为态度、情绪,长期表现为性格。摘自《组织行为学》
想一下家长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挑选好的【环境】,原因就在上面,所以我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直线思维】。
如果按照【直线思维】来理解,那么好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坏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坏,而事情的好坏取决于我们自身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不是吗?或者事情的好坏是由谁来决定呢?
就像同样一种商品,它究竟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没有定数,取决于价格的高低。
需求第二定律介绍的是弹性的概念,它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需求弹性或者供给弹性都会逐渐增大。
所以就出现了【曲线】思维,要想了解一个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就需要了解它的变化曲线的形状。
就是弹性阶段。
其实家长们的【直线思维】是存在孩子们成长的各个阶段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这其中也会出现【曲线】思维。
当然【曲线思维】不是容易就能够培养或者锻炼出来,除了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还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等,而部分环境是我们难以改变的。这里想到中国文化中讲到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人们为什么喜欢【曲线】,除了书中所说的更接近【真实】以外,【曲线】还符合人们追求美感的视觉效果,像吴冠中的画,多以曲线表现江南的柔美(哈哈哈哈,题外话)。
最后,用【直线思维】积极的生活,用【曲线思维】思考积极生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