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一章《班级日常生活的特点》有感
这段时间集中在金华党校里学习培训,白天满满学科知识的干货,晚上有时间静下来读一读关于班级管理的专业书籍,不失为一种自我充电。对于手头的这本《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内心还是抱有羞愧之情的,翻开扉页,写着当时购买的日期:2017年9月12日,距离现在快要两年,而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将此书的阅读搁置着,只是在论文写作的时候翻阅过其中某几个章节。回想当时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真的需要将之摒除。八月的第一天,当我认真阅读完第一章节,翻看着书中的笔记和重点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些疑问和感慨,现将其记录如下。
一、读文章之结构
从思维导图中,不难发现这一章节《班级日常生活读特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概念界定、立场明晰和方法综合。三个部分的标题分别为名词加动词构成的短语组合,对仗工整,涵义清晰。再细看每一个大标题下的小标题,可以看到都是从三个方面着手展开:(一)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中的日常生活研究;(二)国外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学生日常生活研究;(三)“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学生日常生活重建研究。
第一部分从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到国外教育学领域,再到“新基础教育”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范围在逐渐聚焦,重点也逐渐清晰。第二部分有关立场,包括了回归学生发展的立场、回归教育的立场、回归教育学的语境三个方面,从中我们得知当代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研究需要回归到这些立场,参考其理论特点,进行思考、实践乃至重建。第三部分围绕着研究方法展开,分别以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三种研究方式来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实践性很强。
二、叹文章之精妙
统观第一章节,里面不乏有一些精妙的观点、理论依据,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感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这个领域的欠缺与不足。
首先,是关于班级、班级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我们在表述一个词语时,必定要对核心词语的定义了然于胸,对于以上这两个词语,看似再熟悉不过,但非要进行专业的解释的话,我还一时半会解释不清。文中,李教授对“班级”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一个行政单位,是学校的细胞性组织,更是学生生活与发展的空间。“班级日常生活”特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所经历的具有重复性特征的日常生活。[1]眼下,我对班级和班级日常生活的理解更加清晰了,作为班主任,不是简单地接手一个班级,日复一日地进行枯燥的班级管理,而是在经历具有重复性特征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找到不一样的地方,赋予班级日常生活更多的色彩。
其次,“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学生日常生活重建研究中提到,“在对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独特性的尊重上,‘新基础教育’将‘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这一群体的成员在同一所学校的学习期间基本不变,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创造着自己的环境,与班上的任课教师因教学而形成直接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因长期的共同活动形成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形成带有本班特征的文化、心理氛围。这些都构成班级建设的资源,它会随着班级群体的变化而变化,也是班级建设的结果”。[2]看到这一段描述,我对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班级的建设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作为班主任,我们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班级和班级学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抽身开来时,也要对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并利用好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和班级氛围等,合理利用这些班级建设的资源。
三、思文章之感悟
读完第一章节,我对学生班级日常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意识到自己担任班主任以来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错误,例如将班级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管理好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卫生习惯的培养等,并未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班级建设的整体规划,而是一厢情愿地将班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组织和建设。这样做的后果是让人后怕的,要知道,班级和学生需要一个系统性、宏观性且具有理论依据的建设方案,并不是想到一点是一点的随意建设。
其次,在阅读完多种研究方法后,我才醒悟之前自己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过于主观地操控学生和班级的做法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班级建设,需要用专业而多样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实验和记录,单是从别的班主任直接照搬过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班情和班级文化,需要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参考,做出改变。
Henri Lefebvre在开篇第一页中写下了一句话:“人必定存在于日常之中,否则他将什么也不是”。我想,对于学生,必定是存在于班级的日常之中。
参考资料
[1]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页。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4~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