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按一下蜂鸣器之后,再施加一次电击。狗因为在笼子里躲不了电击所以只能承受电击。
这样的行为重复多次之后,再按蜂鸣器时,笼子门就算开着,狗听到蜂鸣器的声音也会先趴在地上呻吟和颤抖,等待着电击。
这种状态叫做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它在人的身上通常体现为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或心理状态。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绝对化思维。
这种思维会让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为了避免接触这些不可改变的创伤性事件,我们就会把危险抽象化,在内心里树起警示牌,来标定不要轻易靠近的危险区域。
这种危险区的标定通常分成三种。
先来说说第一种——人格化。当处于这个标定状态的时候,我们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
我之前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花了很大的精力组织了一场活动,但因为中途发生了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他就觉得这都是他的原因。都怪他自己太没用了。
这种绝对化思维,会让他们对坏事会有一种奇怪的内疚,有时候明明他们自己是受害者,却仍然觉得是自己的错。陷入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中。
接下来说第二种——普遍化。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一旦他们发现了某个问题,他们就会倾向认为这个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比如觉得如果有人对我不公平,那就是这个世界对我都不公平。碰到一个男人不可靠,就觉得全世界的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因为被骗过一次钱,就觉得世道冷漠人心不古。
最后说说第三种——永久化。这种思维会让他们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简单点来说,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
比如女生指责男生:你总是这样不理会我的感受;A君因为这阵子加班,就觉得这个工作总是没完没了;Z君因为做错一两件事,就觉得自己完了没救了。
而这几种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比如会觉得问题发生了都是自己的错,为了避免犯错封闭自己;会觉得这个问题就是普遍存在问题,无可奈何对现实失望;会觉得问题改变不了,丧失了去尝试去改变的勇气。
但有时候,让我们无助的,仅仅是无助本身。压倒我们的,往往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很多你觉得很糟糕甚至不可改变的问题,都没有你想象中的严重。所以明天我们就来讲讲,我们到底如该何应付这种绝对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