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每日一悟(17)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春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春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儒家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都在其中。

阳明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由此可见,其实还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精’的部首为‘米’,就以米来作比吧!要使米纯净洁白,这便是‘惟一’的意思。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纯净洁白。春簸筛拣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米纯净洁白。

王阳明用这个比喻已经把“惟精”、“惟一”说明白了。然后继续说明《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获得‘惟一’而进行的‘惟精’功夫。

《中庸》里还提到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一次就能弄懂的,我付出百倍的努力去弄懂,;别人要十次才能掌握的,我就付出千倍的努力去掌握。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必然能够明白,即使柔弱也一定能够变强。“己白之”和“己千之”都是惟精的功夫,最后都是为了达到“惟一”的理。

如果得到了“惟一”的理,那么其它的学问之道也就都懂了,已经能够“一以贯之”。而这个“惟一”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心”,因为“心即理”。换言之,那些“惟精”的功夫就是,在万事万物中致良知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同样是如此,关于“博文约礼”前文已经讲过,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看看“《阳明心学》博文约礼与一以贯之”这篇文章。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这个出自《中庸》,无非还是一样的道理。跟别人交流请教学习,都是为了让自己有德性。

‘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这个怎么理解?下次结合《大学》专门写一篇文章分享。

‘明善’是‘诚身’的功夫,这个下次结合《中庸》专门写一篇文章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