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个不明事理的人在大街上骂你。
当你住在一楼,你会听得一清二楚,特别生气,恨不得上去抽他,一天都吃不下饭。
当你住在十楼,你只知道有个人冲你大声说话,但是压根听不清说什么,看到了便转身关窗回去了,继续喝茶看书。
当你住在一百楼,放眼望去,那个大街上的人早已化为蝼蚁,你只能看到这城市的美轮美奂,享受高处的清风和美景。
一个人只有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免受不必要的困扰,不和那些和自己不在一个层次的人计较,是节约自己的口舌,也是节省自己的时间,更是调整自己的心情。
不和烂人纠缠,是做人的智慧。
2
狗咬了自己一口,没必要反咬回去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可能是公交车上随地吐痰的流氓,也可能是工作中随处乱嚼舌根的同事,更可能是朝夕相处自负自私的室友。
这些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一个人,去评价一些事。
他们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事,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自己,甚至会伤害到自己。
当你好言相劝,他们只会越发放纵;当你报复还击,他们只会变本加厉。
俗话说,狗咬了自己一口,没必要反咬回去。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人,所以没必要和那些不在同一层次的人斤斤计较,因为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层次,贬低自己的价值。
遇到无法避免的恶心事,我们可以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无需在意的人和事上。
3
宁愿“泯然众人”,也不要“鹤立鸡群”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所在的圈子,很大程度会影响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在我看来,做人应该:宁愿“泯然众人”,也不要“鹤立鸡群”。
千万不要想着鹤立鸡群,最好的办法其实远离那群鸡。
当你非常喜欢读书,但是身边的人只喜欢打麻将,他们看到你每天阅读就会嘲讽你是书呆子,用吵闹的麻将声让你看不进去书。
久而久之,你终究也会丢掉手中的书本,捡起麻将桌上的麻将。
而你之前拥有的好习惯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身边人的那些坏习惯。
一个好的环境塑造人,一个坏的环境拖垮人。
“出淤泥而不染”太难,“中通外直”更是常人所不可及,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脱离不好的环境,去好的环境成就自己。
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孟母为了给孟子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家,最后孟子成为一代大家,这和孟母的用心良苦脱不开关系。
自己做人也是,要学会摆脱不良环境,靠近好的环境,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吸取营养。
4
尽量让自己在优秀的人群中,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哪怕你是这个优秀群体中的最后一名,也比在鸡群中的第一名更为重要。
在优秀的环境中,自己也不由得变得上进,会不自觉向其他优秀的人学习。
学会摆脱不良的环境,不和烂人纠缠,遇到恶心人和事,做到不闻、不问、不管、不看。
只是向前走,不必管自暴自弃者的话,一直向前走。
和低层次的人拉开距离,直至无论他骂得多大声,你都听不到。
只有站得足够高,别人才会仰望你,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嫉妒你。
—关于作者—
文青,用心写文,热爱摄影
若文字可以带来一点点思考,陪你度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