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都已经非常依赖微信了,使用微信聊天、支付、玩游戏、订电影票,觉得一切都是如此天经地义。但实际上,它也是从非常简陋的版本,一个非常小的内核开始,一点一点迭代,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微信是腾讯在2011年1月发布的一款产品,比小米公司的米聊晚两个月。微信的1.0版本基本和米聊一样,应用场景定义为熟人间的通讯工具。简单说,就是可以免费发短信和照片,代替收费短信和彩信。
为什么说它的定义是熟人间的通讯工具呢?因为微信刚上线时只有四个主要功能:
导入通讯录;
发送信息;
发送图片;
设置头像和微信名。
1.0提供的服务一开始还是提供熟人社会的连续与通信,主要是抢占短信彩信的空间。用户体验与QQ差不多。
1.1没有好友备注,因为是熟人社会,不需要。用户体验与米聊类似,1.2加入备注和黑名单功能
2.0抄袭米聊增加语言通信,微信天生运转速度快,不会崩溃,在此点上天生超过米聊陌陌。
提供服务还是熟人之间的通信。
迭代中,重要的是次序,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
但是,微信2.0的时候很快就追上了米聊,并从此将米聊远远甩在后面。
为什么?抛开前端体验,就系统能力而言,微信的运维能力比米聊强太多。
张小龙在做微信之前,做了十年的腾讯邮箱,那是全国最大的邮箱服务平台。它有一个很强的功能是超大附件,要有强大的服务器功能保证,超大数据定点传输中负载均衡,系统不崩溃。
2.1添加的好友验证。2.2增加了附近的人,同一天陌陌也发布基于位置的陌生人语言社交。
提供的服务变成与陌生人交流的新方式,用户体验也变成与QQ不同的发展模式,QQ的条件搜索,微信附近的人,稳定性和依赖也养成了。到一个地方先搜附近的人,打发时间的聊天方式也更加合心。
为什么微信上没有 实现“已发送”“已读”。因为这一点点功能会给对方心理压力太大,还是决定不放这个功能。
为什么不放这也是用户体验的的原因,因为张小龙、唐岩是湖南人,雷军是湖北人,三个人非常不同。
雷军少年得志,非常年轻就成为了中关村的大佬。他的世界一直非常拥挤,他的时间极端宝贵。他个人的需求就是提升与熟人间的沟通效率,没有需求认识一个陌生人。
张小龙和唐岩是曾体验过孤独与弱势的人,所以他们有与陌生人建立连接的需求,并且对和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压力点的体验非常清楚。
区别是什么,注意一些细小的点,比如“表情包”。人为什么要在交流的时候使用表情?其实是因为用户很多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QQ最早就在表情包上下功夫,帮助想表达却老是觉得词不达意的宅男宅女,用一种更轻的思考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感觉、情感。
长于沟通、长于说服的雷军、马云,出品的通讯工具,从来不在表情包上下功夫,因为老板没有被辞不达意困扰过。
这是什么?这叫微观体感不同。
3.0推出了摇一摇,彻底拉开了米聊,还在做熟人通信的米聊,微信已经在陌生人上走的更远。
从现在开始微信提供的服务就是聊天与缘分,用户体验也是使用这两个功能就是有缘,能够聊天双都感觉有缘,产生的确定性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通过两个功能找到聊天的人,有闲时间就可以聊天。
是去连接广阔的陌生人,还是提升与熟人沟通的效率,这是微信与米聊的区别。
微信的3.5版本,与陌陌也拉开了差距。3.5版本的微信先做了功能前置,加了“扫描二维码”;3.6版本的微信加了“微信公众号”。
从3.6版本开始,微信与陌陌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陌陌继续连接陌生人,而微信选择去连接线下更多的内容与商业,去连接广阔的物理世界。
3.6版本的微信,赢了米聊与陌陌,但依然是一个通讯工具。但微信没有止步于此,它继续迭代和蜕变,慢慢开始了与支付宝PK
4.0推出了朋友圈,从简单的通信工具变成了社交平台,在推出之前前置动作就是二维码和公众号,这两个动作有内涵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功能朋友圈会很那看,咋们平常事其实是没有那么多值得消费的内容。
4.2才可以评论朋友圈这当中又引出一个话题
没有必要憋大招,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功能都做出来在放,最主要是核心功能,其他的附加功能可以一步步的来。
即便是上不能评论又怎么了,如果特别想和他(她)接一句话,我完全可以私聊他(她),最主要的是核心,细枝末节可以慢慢来,核心做好了才有未来,细枝末节做的再好,核心不行那也得呵呵。
5.0就是绑定银行卡,后面就是微信红包。我们先说5.0的升级,微信红包后面讲。
用户为什么要把银行卡绑定到微信,用户为什么要版本更新,微信仅仅用了一个打飞机
版本更新没有必要强制性,像微信更新了一个打飞机,用户自然愿意的更新,同样的要让用户做一个动作,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发布一些什么,让用户自然而然的很顺利的就干了。
我想起《推理笔记》电影里讲的拉普拉斯妖,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的选择是很容易被控制的前期给一些引导,就可以决定他的选择,人是费理性情绪化的。
微信红包的发展也不是分分钟,就到现在的样子的有一个两个里程碑。
458万人是一个壁垒,是一个圈层的极限,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圈层,有这样一个说法叫认识了7个人就认识了全世界,但现实中往往是不太可能的。比如说做现金贷的产品经理经过市场调查,得出一个案例,就是很多人离发工资还差两个星期,但是实在没有钱撑不下去了,需要借200块钱撑两个星期。
所以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能理解为什么200块钱还要贷款?
他说:“这就是圈层,是有这样的圈层存在的。你去关注一下这群找我贷款的人的关系链,你会发现,几乎是同一时间,这个人的整条关系链都在借钱。”
微信是怎么突破圈层极限的呢?外部势能:春晚
微信在15年与春晚合作,就是摇一摇领红包,使微信从400万到一个亿,而这个用户量支付宝用了8年,微信就用来一天。当然这也不是谁都能学的,最主要的不是能不能拿下春晚,而是给你一亿用户你能接的住吗?
第二年支付宝也开始这么搞,但是玩砸了,微信红包简简单单,发的就是红包,点开就是钱,再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拿到就很爽。
支付宝红包上面则是放了一堆广告。我收发一个红包,还得给淘宝打广告,点红包没有瞄准,可能还点到广告上。这是什么呢?就是不爽。
2016年支付宝红包的不爽率有多高?支付宝花了2.69亿去打广告,如果有2000万用户参与支付宝抢红包的话,不爽的人大于96%。如果说是它的四亿用户都去参与了抢红包,不爽率是99.8%。
到这里,6.0版本之后的微信就是咱们今天熟悉的样子,它就成了我们今天移动生活的场景。
总结一下微信的启发:
1,前一个动作是一个动作的先制。
2,没有必要憋大招,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功能都做出来在放,最主要是核心功能,其他的附加功能可以一步步的来。
3,让用户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没有必要强制去做,更多的想想怎么很自然极为愉悦的去做,让用户非常爽的去做。
4,突破壁垒,不一定非要借用外部势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为什么要银行卡因为要取微信红包。以一个用户都没有想到他需要的点去突破也是可以的。
谢谢大家能看到这里这个不是我的原创,只是转述我学习之后的总结与想法,期待下一次与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