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与桌面之间,是一本摊开着的纸质书。
随着时间一秒一分的流逝,这个赤日炎炎的夏日午后,我眼前的这部纸质书,在我那略感酸涩的目光之中,来到了她的最后一页:
这彩虹耸立在大地之上。她知道,那背着硬壳各自在这腐烂的世界爬行的下贱的人们都仍然活着,知道这拱立在他们的鲜血之上的彩虹将会在他们的精神中获得生命,知道他们将会抛弃他们的趋于分解的坚硬的外壳,而那崭新的、洁净的、光着的身体将会在一种新的嫩芽中脱颖而出,重新萌生出来,这新的生命将会在自天而降的清新的光明和圣洁的风雨之中得到培育。在那彩虹之中,她看到了大地的新的结构,看到那脆弱的腐败不堪的房屋和工厂全被一扫而光,看到这个世界将以真理作为它的活的支架重新建立起来,协调和谐地,巍然屹立在苍穹之下。
终于,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字、最后一个标点,就这样纤毫毕露于我的眼前了!尽管目光颇为干涩了,我依然迟迟不肯将这书本合上。
这部The Women Who is longing for a Mam,中译本名为“渴望男人的女”(一译“虹”):我粗通英文,知道译者采用的是直译。由此我也就放下心来: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此前我所看到的那数十万字的译文,将不至于太走样、太走形、太走味。
不妨直说,与华文原创相比,我所看过的外国小说的中译本,仅为前者的百分之十左右。
The Story of the Stone?!英文里自然不乏“红楼”与“梦”这样的词语;只是,以英语为母语者,又如何能够理解“红楼”这一词语中所蕴含着富贵繁华呢?其实,我倒不是那种狭隘的语言上的沙文主义者,我只是想说,英文,到底略显笨拙、稚嫩,略逊于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的华语......
当然,小说长于叙事,两种语言表意上的转换,保真度依然可以期待。
特别是,当中译本依旧有如行云流水之时(为加深印象,请回看本文第三自然段的引文),那一句“任何一种翻译都是蹩脚的”,也就不必挂怀了!而我所看到的劳伦斯的这部《渴望男人的女人》,就完全可以作为中文原创小说来阅读、品味。
或许,有人在偷笑:你,你是看中里面的“情”了吧......
其实,真正将情欲写得过于恣肆、露骨的,是《儿子与情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而在这一部《渴望男人的女人》中,劳伦斯(1885-1930)运笔时,是相当妥帖、到位、克制的。当年这部小说被查封,更多的是源于书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潮、人文气息、人性挖掘!
换句话说,那入木三分的灵魂自白、心灵絮语,彻底征服了我......
厄秀拉是全书的女一号,她对斯克里本斯基的爱情,无疑是整部小说最出彩的地方。跟这位上尉男友到印度去,到那被殖民的地方去做一位官太太,这也算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了!然而,三番五次的抓狂、挣扎、揪心之后,厄秀拉最终放弃了:
她一扭身子马上站起来,神志恍惚的沿着那条小路走去——完全迷迷糊糊。这里离家很远,她心里忽然想着,她的余生就将永远这样疲惫地、疲惫地走下去。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永远沿着这两排篱笆之间湿淋淋的雨中的道路走着。一步一步,一步又一步,这种单调的步伐使她有一种阴冷和恶心的感觉,这种阴冷的恶心的感觉是多么深刻啊,多么深刻啊!这种感觉似乎也一沉到底了。今天,她似乎命中注定要探索到一切事物的根源:一切事物的根源。也好,不管怎样,她现在正是走在最底部的河床上——在这里她是非常安全的:非常安全,如果她必须就这样永远、永远走下去,既然这里就是最深的底部,那就不可能再往下堕落了。这里已经是真正的底部。你瞧,所以你不必再有什么担心,一切由他去吧。
诚然,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在全书中俯拾即是。然而,劳伦斯并不满足于那种稍显繁冗、拖沓的内心独白。于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将主人公内心的意识流淌,与外在环境、叙事者的匠心述评,水乳交融地连成一个整体,天衣无缝、浑然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将客观叙事融入主人公与叙事者的心理感受之中,这才是这部《渴望男人的女人》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最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的地方,最值得小说创作者借鉴、学习的地方。
不以“主流思想”为然,讴歌时代女性的觉醒、自由与追求,使得这部《渴望男人的女人》不容于当道。然而,劳伦斯笔触之大胆、细腻、深刻,还远不止于此!对“女同”的描写,当是全书的另一个“犯禁”之处。“厄秀拉突然发现,她和她班上的一个女教师英格小姐之间存在着某种奇怪的情绪。英格小姐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娇美的摩登女郎......”接着,就是一段有关这对师生女同恋的描写!这样的桥段,确实是惊世骇俗的。然而,这注定只是一种悲剧:
她一直热恋着威尼弗雷德-英格,可是渐渐地她产生了一种非常憎恶的感觉。她爱她的女教师。可是在和那个女人的接触中,她越来越有一种沉重的、让人腻味的死亡的感觉。有时候,她想着威尼弗雷德长得极丑,也太土气,她的女性的屁股就显得有些太丰满太下贱,她的踝骨和她的手臂未免过于粗大。她需要某种更精细的强烈的感情,而不要这种粘乎乎在人身上的潮湿的泥土气味,它所以粘在人身上,是因为它缺乏自己的生命。
威尼弗雷德仍然爱着厄秀拉,她对这位姑娘的细腻的爱的火焰异常喜爱,她竭尽全力伺候她,不惜为她做任何事情......
哦,厄秀拉情感路上的一段插曲,最终就像朝阳下的一滴露水,蒸发而去了。如此缺少现实土壤的情感,如何能够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天呢?
这段恋情出现在全书的第12章,作者给它起了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章节标题:
羞惭!
其实,这“羞惭”只是厄秀拉成长路上的一种隐秘心理、灵魂自白、独特体会;而对于作者劳伦斯来说,没什么好“羞惭”的:如果不能够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深挖人性,小说创作本身的存在意义与价值,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将人性的全部奥秘放到显微镜之下,让它纤毫毕露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劳伦斯这样想,也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到位、很艺术,也很成功。
于是,我的阅读世界里,这一部《渴望男人的女人》,自然有着她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