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波
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去公园玩,看到有个人摆地摊,手里拿个袋子,外面有不同颜色玻璃球。玩法是通过抓袋子里的玻璃球,最后通过抓出来玻璃球的数量来判断输赢。摊主旁边围观了许多人。
忘记是自己主动要玩,还是父亲鼓励。自己玩了几次,最后越输越多,记得总共输了27块钱,90年代27块钱应该至少相当于现在的270元吧。当时父亲估计月工资也就100元吧。印象最深刻是,输了之后,父亲恼羞成怒,当着很多人面前骂了自己,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长大了之后一直怨恨父亲,为什么要责怪我,不是也是你同意的么?
现在想想,也不能完全怪父亲,他没学过概率统计,不能用科学去看清这里的骗局。
当时的玩法类似如下的玩法:
一共24个玻璃珠,一共3种颜色,每种颜色8个,抓奖者要从这24个玻璃珠中抓出12个,要是其中一种颜色有8个,另一种颜色有4个,一种颜色没有,这就是所谓的840,在这样情况下奖抓奖者300元,而如果要是抓出了543,也就是一种颜色5个,一种颜色4个,另一种颜色3个,抓奖者就要交给拜摊人30元。
刚开始或许还能赢几把,但是玩多了就会发现越输越多。
以上就是个关于概率和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现在,有时总是报怨中国的教育体制,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实际只是为了自己不学习找借口。
工作后一直自傲于于学历高,但是工作时并没有考虑自己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慢慢工作变成给别人工作了,工作中的学习也没想怎么改变生活。想想那些没上过什么学的人为什么可以活的不错。应该是他们不以获得知识为骄傲,而更重视的是,知识如何应用,不断在实践中增加具体能力。
抱怨学知识没用,实际是自己没有掌握知识并且应于实践。
觉得这个知识没用那个没用,都不去学习弄懂,最后变成一个不去学习的人。
这就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学校一直在教育学知识,但是很少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学生大多觉得没用而厌学。而那些不问知识有没有用,就是一直把它学好的学生,而且会不听问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他们真正应用后就知道学的到底有什么用了。
以后,应该把诸如学历这样的无用词语删掉,应该多问问自己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这样自己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这一次没能之前一直都是爱学习的人,但是呢,一直把血型都停了的书本上,你要知道收获时间,比如说,嗯,大学呢?而且学的专业呢?嗯,一直觉得不喜欢然后,嗯重庆的都是中等左右,嗯,都没有好好想一想自己所学的知识呢?嗯,可以应用在生活中哪些地方
现在烦死了,嗯,不能期望去改变风,但是呢,现在有时候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嗯,你变了,自己不会呢,在自己的下一代人的身上同样犯错,就算同样的错误。比如那如何啊徐恩,看着是怎么样的呵,饿如何教孩子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