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到的教育中,我们习惯于听一种声音,那就是想让孩子学得好,我们要用有趣的东西去吸引孩子学习。
例如,有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把这个写好,我就带你买零食”“你把这个学好,我就带你怎么样怎么样”。你看学习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吧,学好了就有想要的了啊!在心理学上这是属于外部动机,通过除学习本身以外的事情来吸引孩子学习,孩子是为了得到学习以外的结果而学习,而不是他想学习。这样的例子还不在少数,也有可能大家会觉得是有点不太对,但其实也行,毕竟至少孩子学了。再换个例子聊一聊,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尤其是针对低龄儿童时,喜欢用游戏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孩子关注到学习中来,我也在内,我也喜欢用游戏的方式导入课程。这听起来更没有问题了,完完全全的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里特征。
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有点“傻傻的”,他们除了刚开始关注游戏,后面完全更像一副蔫了的样子,说啥也提不起兴趣。在通过趣味吸引孩子的目光之后的学习内容,好像更枯燥了,于是孩子们在老师一声一声的怒吼中学完了这篇课文。那些跟孩子讲条件的家长们也渐渐发现,带孩子去超市买零食,或者写完可以看电视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也不能成为他们写作业的条件,孩子们的要求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这时候,该怎么满足呢?
从一开始,我们就置自己于被动,通过答应孩子的条件促使孩子学习,那么孩子为什么要讲条件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一件他不想做的事但是学好之后有更大的诱惑,所以我屈服了,我为了后面的诱惑勉强去学习。越是利用外部动机,孩子越是在心里认为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是一件我不愿意做的事。假若从一开始,我们就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本身感兴趣,是不是……就像孩子天生就愿意学习说话一样,因为学会说话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习也一样,因为学习知识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可以充分利用天生的好奇心,想要征服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最终使未知变成已知。当然趣味性的活动还是非常合适的,既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又符合年龄特征,增进情感。只是一味的追求趣味,一味的为了学习结果而学习,似乎更容易在学生的心里建下一墙厌学的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