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庄子之楚,见空髑(dú)髅(lóu),髐(xiāo)然1有形,撽(qiào)以马捶2,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注:
1髐然:空枯的样子。
2马捶:马鞭。
解:
本章借髑髅晓“死”之至乐。
髑髅是骷髅的头盖骨部分,喻死人。文本开头,庄子列出自己能想到的不同死法,有贪生致死,有斧钺砍杀致死,有不为善事惭愧致死,有冻死饿死,有寿终正寝。上述死法有相通点,髑髅一言蔽之:“生人之累”。这也是《庄子》一贯的主题。此处要体会作者的深意。髑髅象征人死,庄子面对死亡想到的几种死法,旨在揭示世俗无时不刻都在残害人的形体性命;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并不知觉,即便有所知觉也没有觉悟。
至于“死”的情形,髑髅没有说太多,不过基本可以推出:再没有世俗的牵累;其次,与天地合德。结合《至乐》之“至乐”的主题,髑髅说:“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最后,即便可以重生回到世间,髑髅也不愿意,极大地渲染了死的至乐。本章同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都在夸示死的至乐,是对世俗生活、观念的反叛,也是对逍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