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七零初后,我小舅的儿子也就是我最小的表弟才十六岁,上高一。一个理科小学霸寒假最大的烦恼是大人给他的任务是通读一遍《平凡的世界》。对他而言,滑雪,游戏,打球都会更有吸引力得多,那些离他的生活十万八千里的描述中的艰苦肯定只存在于历史中,大约就很难代入当下。
其实我们这一代当初也一样,高中时不管是读《高老头》还是《悲惨世界》,印象中的那个腔调可能就如同现在的小学生念诗朗诵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用十几岁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去验证下当时盖棺定论的名作。这么一想,确实83版的电视剧版《红楼梦》拍的不错,绝没有达到误人子弟的高度。
所以后来在电视上看到法国人和美国人拍的那些影视作品时,是真的离我们很远很远,比曾经手里捧着的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傅雷和李青崖译本要远的多。就像你看到的金字塔的影像和你实际站在金字塔前面的那种感触一样。那些大师的翻译作品,有多少是他们的精神再加工,印证了多少他们的心路历程?
扯远了又,我高中时几乎每天泡一起谈文学的朋友读到了比较文学博士,在大学里教中文了。还是笑谈在读硕士时的导师评论她们这一届并没有想做学问的,都是一群文学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现在也不多了吧?还有多少人于谋生手段之余还保留着阅读习惯,读一些与自己现实生活很远很远的文字?真的,闲暇时间是个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