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半个月的闭关修炼,我的商业计划书算是可以出炉了。但是我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那样着急在春节之前甩给风投。而是决定利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再给自己的东西添一些加分项。
干货:
1.推动一个idea落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写出商业计划书,这是给自己看的。主要用来梳理思路,以及对产品的理解。先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写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你会明确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资源。
2)拿着商业计划书去找团队,找资源。
3)带着你的团队去找风投要钱。
4)做出产品并运营。
2.判断idea是否值钱的七字口诀
高频、刚需、大市场
3.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定义战略方向以及扩充能力圈。
战略方向是CEO对自己公司产品的理解,对产品的生长有一个逻辑井然的规划。扩充能力圈,用俗语说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CEO的精力有限,都要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因为精力有限,他的能力圈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帮手扩充自己的能力圈,企业运营,产品研发,数据分析,营销管理,都需要强有力的支撑。
4.资源就是能力圈的延伸,是技术方案商。
比如软件制作公司;是智库,比如高校,咨询公司,是风投,比如天使基金。
5.想保护自己的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快速落地。
什么知识产权,什么保密协议,什么专利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都只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6.团队成员来源
同学,亲友介绍,公益组织,老师推荐等。
7.找风投之前要找一些有类似经验的人来模拟问答。
比如有风投背景的朋友,有市场经验的朋友,有技术经验的老师。这个过程是你发现演讲重点和信息漏洞的试炼场。能在身边的人通关,你在风投面前也会发挥自如。
8.给自己一个时间表,我们不可能把准备的时间无限延长。
中国人才这么多,谁知道是不是有人跟你一样想到了这个点子,而且人家比你快。我们要快速推广自己的idea也要注重质量。这是考验创始人的功底的时候。功底薄弱,准备的时间会很长,功底厚会相对简单得多。
9.创业前的准备工作:
1)产品思维;2)演讲能力;3)写作能力;4)中高端人脉资源。
这并不是鄙视谁,当你发现没人可问也没人可找的时候会知道有多绝望;
10.内容可以美化,但不要想着骗风投。
风投会做尽职调查,会派驻董事。发现情况不对他们有理由撤资,也有权利将创始人告上法庭。
感悟:
虽然给风投看的BP已经写好了。但是我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先扔出去听听响儿。而是静下心来去找资源,找团队。这是心态从小绝望到小自信的转变。
在搜索资源的时候感触很深。像我这样的技术小白,完全不用担心做不出产品。因为市场经济已经给我们准备好技术方案商。只要你有“图纸”他们强大的“施工”能力就会让想法变为现实。这过程中需要资金,有风投。你只是需要组建一个看起来靠谱的团队。
最近一直在想,身为80后和90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开始动手创业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暂时的答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好,更容易。
这话好像放在哪个年代都差不多。如果一定要细分的话,我们上一代人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基础设施,他们是道路。桥梁,物流,通信,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等一切物质上的美好生活。
而我们这一代,在物质生活丰富,已经不用为生存而为难的时候。更转向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而这就是我们身为80后,90后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需要利用硬件设施让精神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容易。等我们这一代人到了中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成了下一代人的基础设施。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变得更好。
最后用熊太行老师的一段文字为我这次笔记的收尾。
提问: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好?
这个问题,无数代的人问过。
一万年前、两万年前,那时的孩子们在古代的星空下看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他们的想象力不会想到今天的世界,但是他们的父母一定会信心满满地说:
“会好呀,明天我们就能追上那头受伤的小长毛象了。”
“会好呀,明天雨季就到了,我们的种子就会发芽了。”
“会好呀,明天我们就能走到有金子的河边了。”
孩子睡下之后,父母开始准备狩猎的武器、耕作的农具、运输的马匹。
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从来不是日月星辰,不是盲目乐观。
而是一个个有担当的灵魂,是父亲的肩膀和母亲的臂弯。
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一定是:
“会啊,因为有我们在”
——熊太行
以上想法出自得到app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2018年1月26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