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之思

老家堂屋的一隅,有台斑驳的老炉灶。

它是用青砖垛叠而成的炉灶,与老屋连成一体。炉内积着一层层不同年代的炭灰,每当看到这台在时间长河里沉淀下来的老炉灶,我总是唏嘘不已。

炉内的炭灰已无余热,老屋空了。

太多人,从这里出发了。

故时的画卷中,总有这样一台炉灶。清晨烧水,午时烹茶;在晚晴秋景中,生起一缕缕炊烟;在肆虐严寒时,也有红火的灶膛温暖农人的双手。

一台炉灶,两口小锅,灶台前置着一只木凳供烧柴人落座和小憩,备上一堆薪草柴木,斟上一壶温酒,农人在灶台边消磨上大半天,聊聊东家长西家短,还有农事桑麻。

都说“另起炉灶”,起灶实是不易,需要时间和精力。一旦筑起,便固结在屋内,无法易改位置,似有些呆板顽固,可正是这种坚实给了农人可以放心的依靠,甚至锁定了农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农村文化的理解。

时代飞速发展,从千年之前的河姆渡支起的篝火,到农村筑起的炉灶,转眼便有了如今的各式炊具。

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的前进,人们带不走炉灶,却可以从这里起步,带上便携的锅具之类的东西,便可踏上头也不回的征程,难道不是吗?

穿行于高耸繁华的大厦间,追求物欲之人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奢侈靡志之举考量着我们的耳力,都市浮华中的人们常在物质充裕之时怅然若失。对此,人们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以炉灶为起点的征途固然风景无限,但若是向往太多,记忆太少;步伐太快,回望太少,我们便会成为灵魂的缺失者。

我想,炉灶旁的生活不失为心灵自由的旅途。炉灶的智慧在于保持人对物质的崇仰尊重,却不压抑灵魂。在炉灶旁,人与物质的关系达到平衡,炉为人役,物应亦为人役。

物质与灵魂的平衡,不在于脚下的路有多长,而在于思想的厚度。

炉灶是物质的起点,更是思想与心灵的终点。

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会顽强复活,不知何时,便会有冬眠的情感的种子破土而出。”韩少功这样写道。

在流浪之后,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总会回到炉灶旁,热上一壶黄酒,问上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上午去了妈家,吃过午饭妈妈担心雨会下大,就早早的让我们回来了。下午本想出去逛街,但孩子们不在家,...
    敏文妈咪阅读 1,066评论 0 0
  •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其理论观点源自于家庭系统观点。其观点认为,某个家庭成员的成长个行为都不可避免的与家庭其他成员相互...
    心中有书阅读 741评论 0 2
  • 9月26日‌‌傍晚,‌‌四点钟下课以后,动儿出去了,没多久,理了头发,帅帅地回来了。动儿跟妈妈要班主任老师的电话,...
    小可以之动阅读 6,104评论 35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