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云:树大招风。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就算你没得罪谁,也没冒犯谁,但你出名了,就要受万人瞩目,就要受三教九流的人对你评价,对你指点,指指点点。
莫言就是这样一位。
随着他2012年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生活也不再那么平静了。
有人开始分析,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别人没有?
有人给出了答案,说他的作品迎合了西方的文学观,写作手法也是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他贬低自家文化、丑化国人形象等等。
后续一些批判声音也多从这个角度切入。
有人写过一篇文章《替莫言说几句公道话》,我认为说的比较有道理,此外也很喜欢莫言老师的作品,于是写了200多字的评论。
结果不曾想,很多人回复了我的评论,许多人踩,也有一些人赞,但赞的人数总是比不过踩的人数多。
一时间我有点反应不过来。开始纳闷:三观不正的人这么多吗?
开始还想与之理论,随着人数的增多我觉得是没法理论的,总不能找每一个人展开辩论吧,况且不一定能分出胜负。于是我放弃了。
莫与啥人论长短吧。
图片
02
今天看了一段某南评价莫言的二十几分钟的视频。
他没有分析莫言为什么会获奖,但是他讲了一些问题。
说的好听一点是讨论文学观,说的难听一点是羞辱,说的客观一点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他的核心言论是:为什么莫言的文学观自相矛盾?言外之意说其崇洋媚外。
举的例子是莫言获诺贝尔奖时获奖感言中的一句话:文学就是揭露社会的黑暗,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永远不会唱颂歌。
然而,他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北海的道人》其中却把日本人民描写的那么好,质朴、善良又勤劳。
图片
南先生认为这与莫言先生的文学观向左,不是永远不会唱赞歌吗?怎么赞美起别人了?还搬出某些人的评论“原来莫言也会赞美人啊”,这样的话加以讽刺。
这个可以看看《北海道的人》原文:2004年12月26日,在旅日作家毛丹青和北海道首府札幌市驻北京经济交流室室长高田英基先生的精心策划下,我随中国作家、记者采风团一行,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北海道土地。
首先,此篇文章的背景是在日本人精心策划下,也就是受邀前往北海道。
旅途十二天,行程三千里。其间见过无数奇景,吃过许多美食。体验过"露天风吕"之类的独特感受,见识过"库里奥乃"之类的神奇生物。这些,都在辑录于本书中的同行记者们的美文和照片中得到了展示,自知笔拙,不敢重复。但关系此书体例,必须有我一篇文章。只好就诸位先生女士没写到的,敷衍成文,滥竽充数。
其次,如上面所说,必须有自己一篇文章。
我们以常人的思维方式想一下:别人邀请你去他们家做客游玩,美食美景好招待后让你写一篇文章,你怎么写?你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除了表面的夸赞,能写人家的不好吗?就算真想写不好,就这十几天的旅行期,人家处处热情真诚,你又哪里能看出别人的阴暗呢?
况且莫言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必须有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只好敷衍成文滥竽充数。
一方面是谦虚,另一方面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就这一点来说他的文学观自相矛盾,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了。
南说,莫言在作品《丰乳肥臀》中有一段,描写日本人为生完孩子后而出血不止的上官鲁氏打了一挤止血针,是故意美化日本人形象。
这么说确实没道理。那是没有仔细阅读作品,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
事实上,这段描写正是揭露了日本的残忍。
他们像杀鸡宰羊般先劈了上官福禄和上官寿喜两父子头卢,上官鲁氏的婆婆也被砸晕,仙风道骨的孙大姑也没能幸免。
而后日本人又把自己伪装成光辉形象,与产妇和婴儿合影留念发回他们自己国家进行大肆报道,他们是如何帮助残弱、爱护民众的。
这正是揭露日本人的残忍、虚伪、狡诈与欺骗。
他们一方面做着惨无人道的勾当,一方面又在自己国家民众面前伪装出光辉形象。
南说,莫言在作品《蛙》中有一段姑姑的自述,说她被日本抓去的那些日子没有缺衣少食,日本人对她很好。这是她对自家人讲,对外她不这么说,她说日本人对她们严刑拷打她们也决不屈服。南认为这是美化日本人形象。被日本人抓去的姑姑竟没有受到一点委屈。把日本人写的太好了。
看来有些人真是把经典作品放厕所了,偶尔翻那么一篇。然后断章取义。
这要先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抓走姑姑?那是因为姑姑的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弟子,医术高超的很。
别说日本人,就一般人对这样人的家眷也会好生招待,更何况日本人的聪明与狡诈呢?他们为了得到人才,怎么会伤害人才的家人呢!
至于姑姑为什么对外和对内说的不一样,这本身就是她身上的矛盾,人性的弱点与阴暗,也或许是为了迎合生存环境的不得已。
断章取义的理解作品,又拿出某一段话来攻击他人,这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图片
03
南说,莫言的作品不像谁谁的平白,不像某某知识分子的深刻,绕来绕去。实则是对草根出身的轻蔑。
正如莫言自己讲,他认识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通过新华字典自学来的。
他出生于农村,对乡土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他的作品是值得细读的,它确实不只是表面的文字,文字下面还有另外的一层灵魂。
他作品下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物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人觉得真实。
再正直的人也有私心,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伟大的母亲也可能不完美……但都可以被理解,这才是活灵活现的作品。有故事,也需要思考。
这样的作家,不应该是励志的典型吗?这样的作品,不应该是传世经典吗?
难道就因为他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对其发出蔑视之光?这是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吧。
图片
04
南说,他不喜欢莫言的作品,同时还希望莫言能与时俱进。
莫言先生讲过,有人问他获奖了为什么还那么低调?他说,文学这东西,没有标准,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这是经典,有人则觉得这是什么玩意?
这就是低调、十分谦虚的莫言先生。
对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早已置之度外,回到01段中有人分析莫言获奖问题,他又怎会迎合西方文学观去进行创作呢?
莫言曾经和一位作家一起吃饭,期间发现带的钱不够,于是作家找服务员要来纸笔,写了几首诗派人送去报社,随后领回了稿费。
莫言当时惊讶不已,作家告诉他写作可以天天吃白面馒头。从此他踏上了写作这条道路。
这是他写作的最原始想法,只为能吃上白面馒头。
冬奥会期间,莫言老师也发过公众号文章赞美谷爱凌,苏羽鸣,说这正是他要塑造的新时代的年轻人形象。
所以与时俱进这一点,我们也是不用过于担心的。
还有些人还说,莫言先生的作品是为时代抹黑。
王小波有一段话说的好,他说如果我拿了美国绿卡,再回来批判现在的生活环境,那是不可取的。但是我没有,我当然可以继续说,批判也好,揭露也好,只要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应该说。这一切只为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
图片
哪一个时代也不是完美的时代,哪一个环境也不是完美的环境。但是可以让其变得越来越好。
看看《理智与情感》,看看《傲慢与偏见》,西方国家的作品里,那些个年代中也无不透露着重男轻女的现象,甚至更为严重。
不然他们为什么会出现限定继承人问题?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儿子,父亲死后大部分房产财产要被侄子等继承,而母亲带着女儿们就面临着无家可居,房子都会被收走。
其他阴暗、不公现象也比比皆是。
对于莫言先生的作品,有夸张成分,但它们也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某个缩影。而好的作品就是来源于生活又被赋予某种传奇色彩。
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或者不同时代的人或许觉得不真实,不能够理解其本质意义。这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也不必纠结于我们自身是否会被抹黑。
常回顾历史、多元化全方位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才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