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不同的人讲过,我相信文字,但更相信音乐。
在我的理解里,文字与音乐都是表达工具。对于既定的真理 ,文字很容易准确表达,但到了感观层面就不那么容易甚至显得苍白乏力了。
人生来就是感性动物,几乎做任何举动都带着个体的感情色彩。人们对情感表达的需求远远大过陈述一条公理与法律,但是情感无形、极其抽象而且变幻无常,想要用文字准确表达基本做不到。我不知道音乐的由来是不是为了弥补文字对情感表达的匮乏,从结果上看,音乐做到了,至少比文字好太多。
第一次听郑钧已记不清具体时间,大致是初中时代的电视机里,一个长发披肩的男人在嘶喊:“回到拉萨,回到了喇嘛庙 ……”,毫无美感,这是当时最直接的感受。
再听郑钧应该是《灰姑娘》了,感觉还蛮特别的。主动找郑钧的歌听是零八年。这一年,我听完了郑钧、许巍、朴树等国内摇滚和民谣歌手几乎所有的歌曲。这一年,我与她反复纠缠分手,爱恨交织。这一年,我颓废封闭。这一年,我喜欢上听摇滚。这一年,我反反复复听《流星》。
《流星》的歌词似乎并无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可以是爱,是美,是希望或者是幸福,但不管是什么都隐喻着稍纵即逝又无可回避的伤感。
曲子里鼓点与贝欺的节奏规整连绵,如同被逐次拉开的深远夜空的幕,吉他的扫弦是无数闪烁的星光以及最后划破夜幕陨落消失的流星。
《流星》讲的其实是某种沉溺。而它作为音乐的本身也无以抵挡地让我沉溺。
听《流星》大概两年后,我无意听到了《 Yellow》,这才恍然原来《流星》是首翻唱作品,它的真正的创作者是来自英国的酷玩乐队。然后,我了解到这类音乐有个标签,叫英伦摇滚。
听《Yellow》这一年,我听了许多国外摇滚,各种风格的,知名与不知名的。后来基本确定自己偏好重金、黑金、歌特风格。因为在当时,只有这些风格的色调与自己内心浓稠的阴郁与绝望契合,这是段与自己为敌的灰色时日。
2011年的某天,一场无意中的面试,她走进我的办公室,像一缕清风或者一朵花开,继而走进我的生活,也径直走进我落漠孤绝已久的内心。于是我开始听治愈系纯音乐——潮汐、虫鸣、鸟叫、风雨声都揉和在古典乐器间,一曲一曲冲刷着垢污的内心。
记得有天去接她下班,她在电脑上播了一首叫《Sad Angel》的纯音乐MV给我看,看完我沉浸了好久好久。也就在那天,我把附着在身上无形的坚壳彻底打碎,变得柔软而明朗。
后来事实证明,去掉外壳的动物,没了防御,稍有变故与灾难就注定伤痕累累。
从《流星》到《Yellow》再到《Sad Angel》,是我过去听音乐的一段经历,也是曾经一段获得与失去、重生与心死的经历。现在,我听任何类型的音乐,不带期待地喜欢一切美好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