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书架前,堆堆叠叠、见缝插针地穿插着的书本,上面有灰尘。书架边上有好几个纸箱,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它们就那样静静地待在那里,我这个主人其实已经很久没去翻看了。
若不是在国外读书的外甥回来,在我家晃荡,偶然打开那被家人用作储物间的房间,他问我:“阿姨,我想看看这些书,在国外太难看到中国的书籍,我能挑一些带出去吗?”
我恍然大悟,忙不迭回答:“当然可以,你随便看。” 说完,我径直下楼去了,因为房间里有一股霉气,书籍开始腐化的某种味道。
下楼坐在书桌前用kindle看电子书,全然忘了楼上的外甥。过了好久,他下来了,坐在我边上,把书摆放在桌面上,挑了三本书:一本《鲁迅全集》,老爸那个年代的,5块一本;另一本彩铅图集,他即将升大学,打算考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建筑专业,所以对图画有感觉;再一本是文言文《古文观止》,我好奇现在的孩子居然还会愿意去读这个。
这本《古文观止》是我高中第一次拿了奖学金,在校门口书店买的,每日也煞有介事地拿着看。很奇怪,高一时期买了好些文言文书,不知道是因为课程需要;还是受了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他会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那时觉得能发表文章那真是了不起的事情,哪里想到今日是遍地开花的公众号,全民写作。
除了《古文观止》,我大一暑假背下了全本的《唐诗宋词》,那本书也是爸爸年代留下来的,3块多。插入介绍我爸爸,他今年60了,居然在去年去考了成人高中。今天电话我说过几个月就可以拿到高中文凭了,我真是被他惊呆了。不过结合小时候的回忆,觉得他这一辈子对读书始终也是有情结,有遗憾。爷爷家,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穷,三叔过户送给亲戚家做儿子,剩下的兄弟姐妹里,老爸排行第三,所以爸爸早早就辍学赚钱了。
可是从小到大他都会和我说,小时候他的成绩基本是全班第一、二的。当初他辍学了,班主任还来家里找他,让爷爷给他继续读书。可是真地太穷了,只能出来赚钱贴补家用。但是爸爸还是会去借书看,今天他写得一手好字,家边上谁家喜事丧事收礼金需要登记,都会叫爸爸过去帮忙。直至今日,家里三姐妹,每到一个阶段读书完毕,都会来一次书籍大甩卖。我们扔得痛快,老爸却一本本再次挑选,基本是把一大半的书籍又给捡回来了,搬回来堆在他自己的房间。我问他收起来干吗?他硬要说自己会看的,也拗不过他,他这一拗就是数十年啊!
而今再看到这本《古文观止》,感叹自己多少年没有再去看这些老祖宗的东西了。忙忙碌碌近十年,为了考专四专八,拼命练英语听说读写;为了考研,拼命刷政治、教育、英语;为了考雅思,拼命刷剑桥真题。好似都在为了某一个目的,拼命去看一些书籍。一考完,就抓紧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涉略面相当广泛: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经济学、自然等等,唯恐自己变成了只会考试的狭隘人儿。
这样不间断的备考状态,一度以为自己都是在读有用之书,争分夺秒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可是这次一战考研失败,开始触动我全面思考自己的种种想法和做法。备考期间,基本都处于刷题状态,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考试相关书目,偶尔稍微瞄下心灵鸡汤书都觉得是一种堕落。现在也是如此,既然国内考研失败了,那就在上半年时间里准备考雅思,顺便申请国外的高校,如果运气好,或许也就圆了留学梦。雅思的听说读写,每一块都需要把人练死才能进步那么1分、0.5分。
这样的读书,是在读有用之书吗?真地不止一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在漫长的三个月备考期,就读了一门英语,其余类型的书籍一概没有涉猎,是不是失去太多了?
一日午后,我看到朋友在读一本《笔记大自然》,不知为何特别感触,这类艺术的、欣赏的书籍我多久没有去触碰了?我是不是真地为了考试失去太多了? 于是,情不自禁地给朋友发了一条:“觉得自己近一两年都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去读书,比如为了考研考雅思,鲜少纯粹地读一些无用之书,像艺术、自然园艺等,觉得好悲伤。”
他回:“有用之书也会被读成无用的,所以不要读太多过目就忘的书,最好是有目的地读,这样收获也大些,也能记住。”
质疑过自己一战考研失败,是把有用之书读成了无用的么?
那我现在又该怀着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我所认定的有用之书?
既然有用之书也会被读成了无用,那么我还需去读大众认定的无用之书吗?
正因对自己抱有那么多的期待,才会对读书一事多了几分慎重。时间太快,不得不认真审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的使用效率,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成长。
仍在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