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与“无名”,本是形容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既然“赫赫”,何以“无名”?但恰恰在很多人身上,这两者得到了完美统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忠心为国默默奉献,隐姓埋名30年,只为打造“大国重器”。直到1987年6月,上海《文汇月刊》刊载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他的感人事迹才为人所知。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需要他舍弃个人研究方向时,他坚定地立下誓言:“我愿以身许国!”他化名“王京”,神秘地“失踪”了17年,迎来的是罗布泊深处的东方巨响。
“赫赫而无名”,看似相悖的逻辑,却折射出纯粹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辉映着崇高的抱负追求与价值目标。
“赫赫而无名”映照着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在很多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谋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原军事医学研究院药物化学家宋鸿锵攻关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药物,作出许多独创性贡献。组织决定推荐他参评院士,他却坚辞不受,原因是“不能因为自己申评院士而泄密”。同事们问宋鸿锵:“您甘愿被埋没一辈子吗?”他反问:“一个人做了工作非要让人家知道吗?农民种地也没有在每一粒米上刻下他们的名字啊!”直到2005年因病离世,宋鸿锵的功绩仍然尘封。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领导催申报院士,他一拖再拖;面对国家急需,他却只争朝夕,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要20多年才能研发出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考验面前,他们坚毅地选择了后者,让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人生风景中最绚丽的部分。
“赫赫而无名”标注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生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杨振宁曾问邓稼先,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杨振宁猜:20万?2万?2000万?邓稼先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他认为:这个事情能搞成,这辈子就是有价值的。植物学家钟扬33岁时执意辞去“副厅”职务,因为生命科学学科建设“火烧眉毛”。16年中,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共4000多万颗种子。他们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观,正是无数报国者舍个人之利、兴国家之业、求民族之荣的精神火炬。
功名利禄无所求,于无声处写春秋。“功”是否“赫赫”无须用“名”来衡量,有“赫赫之功”并不一定有“赫赫之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一面“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展示墙。前来参观的游客中,许多人知道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却未必听说过钱骥、姚桐斌和彭桓武等。今天,重新打开他们的每一页人生,细细品读“赫赫之功”与“默默无名”,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人生的答案、价值的坐标、精神的高度。
其实,时间是有记忆的,历史从来不会忘记那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奉献者。每年6月到9月,新疆独库公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驾车游览。这条被誉为“人的一生必须走一趟”的公路,横穿天山,贯通南北疆,沿途风景绝美。40多年前,解放军官兵不畏险阻、战天斗地,为修筑这条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略通道付出了巨大牺牲,168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当年,他们一心只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挖好每一方土、铺好每一里路、翻过每一座山,终以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成就了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今天,前往乔尔玛烈士陵园凭吊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正缘于这里长眠着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勇士们。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我们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当今时代,奋斗是最生动的许国,奉献是最可贵的报国。每一个志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职位,都应竭尽“功成”之力,不图“功成”之名。这样的人,不会被历史忘记,终将被后来者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