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鼻祖,戏曲重要人物,原名高明。
高则诚人称“东嘉先生”,浙江瑞安人
高明(1305年—明初),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浙江瑞安人。出生书香门第、翰墨世家,少博学,精《春秋》,工书法。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至正四年(1344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军幕都事、绍兴府判官、江南行台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为官清介廉明,敢忤权贵炎势,调护百姓。曾平反许多冤狱,核实平江圩田,免去稻米四十万石,民赖以安。元末方国珍据浙东,曾邀留幕下不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左右,辞官归隐,寓居鄞县(今属浙江宁波)栎社沈氏楼,潜心于《琵琶记》的创作。作品问世后,蜚声剧坛,达到“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成为元末剧坛上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从明以来六百多年,代有刻本,流传不衰。《琵琶记》是我国南戏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参与创作的戏文,代表了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和明清传奇的先声,它的诞生标志着南戏创作艺术上的成熟,是传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传奇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南戏之祖”(或传奇之祖)。所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戏文一种,失传;并有诗文《柔克斋集》二十卷,也已散佚。现仅存诗、文、词、散曲五十馀篇。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它的出现,犹如一颗璀璨的巨星升起在中世纪的中国上空,光芒耀眼,照亮了戏文剧坛,赢得了“南曲之祖”的美誉。
《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名明,初字晦叔,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柏树人。他的生年在1305年前后。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高则诚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丽水、杭州等地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琵琶记》的故事说的是,赵五娘与蔡伯喈结婚两月,蔡伯喈进京赶考,赵五娘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时逢饥荒,赵五娘把不多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偷偷吃糠。公婆去世,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垒筑坟墓。然后进京寻夫。蔡伯喈上京考试高中,被迫招赘牛府,生活在温柔之乡,可他时时想念家中的父母和妻子,与赵五娘书馆相逢,得知父母双亡,遂携赵五娘、牛小姐回乡庐墓,一门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