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喜事

离县城20公里的乡镇,在小年前一天迎来了一场热气腾腾的婚礼。

中午十二点,房前的院坝里人声鼎沸,围着圆桌团团坐着的,阶沿上提着烘笼等待入席的,露天灶台边忙着备菜上菜的,院子里蹿来蹿去随时搭把手的,堂屋前排着队挂礼的,熙熙攘攘,又井然有序。

随着一阵鞭炮声响,婚车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到来。摄像机对准,礼花准备,撒花等候,新娘子在新郎和娘家人的陪同下亮相,一把蕾丝花边红伞喜气洋洋地遮在新娘头顶。

红毯从路边铺进家门,新人入场。吹手、锣鼓起乐,手持礼花炮响,一张圆圆肥肥的施粉黛的脸出现在众人眼中,新娘着正红色的中式礼服裙迎面而来,头上发髻梳的整整齐齐,配着金色的头饰光彩照人。

短短几分钟,一个女子就这样入了门。院坝里正式开席。首先摆上的是瓜子糖果香烟喜盘,酒和饮料,然后是冷盘、油炸小吃,再是一碗接一碗的大菜,烧白扣肉啦,粉蒸羊肉啦,清汤肘子啦,红烧鲤鱼啦…满满当当一大桌,一盘叠一盘。

农村吃流水席,不像城里酒店走过场,随便尝尝,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吃得口满腹饱的,实实在在的一顿大餐,谁都不辜负谁。这席吃得快,散得快,一轮来了又一轮,外客也不多留,吃了就告辞走,各忙各的去了。剩下在最后的,是附近来帮忙的人,备席啦,上菜啦,添饭啦,收碗筷啦,洗碗啦,一刻不歇。席间有一双新人送喜帕,挨桌敬酒,热热闹闹,欢天喜地。

我是陪同家中老辈来的。奶奶的娘家亲戚,好不容易走一遭,见面了自然是多番寒暄,走走看看。奶奶说,山下的田荒着了,以前她种过。爷爷说,斜对面不远处的山顶皑皑覆雪,其他人也跟着辨认雾雪之别。我看见路边电杆上印的字“百龙”,才知道奶奶口中的百龙大队不是“白龙”,难怪导航上没有。

往回走的路程很快,弯弯绕绕的国道,在加速减速中越来越短,一代人的年轻记忆就这样留在了山中,没有熟识的人也就不再谈起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农历的十二月十六这天是个好日子。天还没亮,“噼里啪啦”的声响开始在徐家村的上空热闹起来,鞭炮声和礼花撕开了黑暗的夜...
    大野泽的风阅读 743评论 2 2
  • 换亲这种陋习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解放前的农村不但有换亲的习俗,还有童养媳的陋习。这些陋习的形成,是有深刻的历史原...
    诺兰齐阅读 1,606评论 0 0
  • 提前一天去了小超的老家。一家人热情款待,大姑太太说当晚只请了家里人和有任务的,请客坐了5席。一家人非常热情,村...
    心语花香阅读 337评论 0 1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9,521评论 2 14
  • 九、迎亲的两支队伍 婚礼前两天,水磨村村长、支书与帮伙团,上下二三十人,一早来到屠老汉家,待命而行。 一部分女人们...
    阜易阅读 64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