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如果带你去泳池边,让教练在岸上教你游泳技巧。十天以后,你会游泳吗?
学生都笑着回答:怎么可能。得下去练习。
有糖接着话说:那你们怎么觉得自己看了那么多书,不去练笔怎么就觉得自己不会写东西呢?
对于写作,其实也是一样的。有糖会发现,很多人,包括有糖自己一样,看了不少的书。杂书,名著,浅显的,深奥的,哲学的,文学的,科学的,乱七八糟各种观点的,没少看。厚厚的眼镜儿可以证明。
但,去阐述,或者描述思想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特别是要让你坐在那里写一写的时候,有糖觉得这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之一。可是明明书刚刚放下去。但就是觉得,刚才好像只是读了个故事,或者读了半天,就知道个只言片语,想连成话,或者一篇文章。真难。
有糖记得在看某位作家的书时,说过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能力将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只有当做到,读书是输入,写作成为输出时,这些所输入的东西在经过我们大脑筛选、过滤、整合、加工、转化为我们的,再通过语言、或者写作输出来,那才真正是我们所学到的东西。
想想,为什么老师越老越好。他们有太多次的输入再输出,甚至到了后来,那些东西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神。
小时候,有糖的老师总会说我们“眼高手低”。那个时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老师说的对,眼睛本来就比手要高点,眼睛长在头上嘛。后来觉得这句话是老师在骂人,所以很不喜欢说这话的人。现在,有糖才明白,的确,我们都认为自己已经懂了,知道了。但我们只是接受了人家的知识,但想要完整的表述,还是缺乏很多。
有糖最近在看文论方面的书,简单点说,这些不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文论观点嘛,记住考试就好。但是,当把这些想运用在文本当中去描述,或者更深入的去表达,有糖发现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之前看的东西都去哪儿了?其实还是没有正确的输出,只是开始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样子。要不怎么说,有些东西,最后又还给老师了。
浅层面的东西,是在脑海中保留不了太长的时间。脑子会自动过滤,只有自己亲自输出的东西,那才是会在大脑中刻画几个小道道,比较难以忘记。这样才能进行更快的自我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