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禀七情。哪七情?儒家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人具六欲。哪六欲?佛家语:色声香味触法。
艺术家是做什么的?就是给无色无味无形无相的七情六欲绘制视觉地图。可以说整个人类艺术史就是这样一副绵延不绝的情绪长卷。
那么,这三位艺术家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地图,或者说,给我们讲了什么样的情绪故事。让我们按着展场顺序一一看来。
第一个故事—-关于愤怒
第一单元展示的是赖俊杰的近期作品。
以《孤岛民》为例,这组群雕采用电脑建模和数字化手段,材质上采用聚苯乙烯模拟青铜质感。远看很抽象,近看很具象。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慨。那么近看,又看到什么?三五成群的人体,他们或坐或站或蹲或躺,貌似我们日常生活的肢体动作,实则却被柔软的布包裹的严严实实,很像母腹中的胎儿,不一样地是胎儿的动作是生命的舞蹈,而这些被包裹的人体却是一片死寂,任凭束缚。
显然他们没有成功,或者根本不能成功。于是,你感受到他们的懊恼和愤怒,这些肖像幻化为愤怒的火焰。你渐渐和这些肖像产生共情,内心“腾”地一声,果然是无名火起。对,你被作品成功点燃。
第二个故事—-关于解离
第二单元展示了王明泽的作品。
之前看过王明泽一两幅,比如那个五彩斑斓的鹦鹉和偶尔的一个半身或者全身木雕人像。人像的共通之处是眼神空洞且表情木讷,尤其是那双眼睛让人过目不忘。当整个场馆摆满他的作品,一群雕像以雕像的形式出现,可以说整个展场气场全开。泥胎木塑是雕塑的本质,但在汉语语境中,它有着特别的含义比喻人的表情和互动呆板。这群雕塑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王明泽的这组作品完美清晰地诠释了这个意思。
我们为什么会呆若木鸡,为什么会泥胎木塑。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状态叫解离,指人在面对外界危险时的一种本能反应—-僵住了。这可能是一种装死,也可能是一种逃避,总之,后果如何我不去想。
所以,要想读懂王明泽的创作,需要整体地看,游走在他的作品中,感受什么叫麻木和抑郁。
第三个故事—-关于恐惧
压轴出场的是第三单元于洋的装置《八月的雨里藏着夏日最后的秘密》,作品采用石膏,木头,纸浆等进行创作。
在展场最里边最后边,一个巨大的独体装置出现在观众面前,仿佛这不是三人展的开始,而是一个徐徐拉开的帷幕。对于观者而言,很像一颗巨大的彩蛋有一种会心的惊喜和兴奋。可见这场展览的布展确实是匠心独具,这个作品既和前面的展览相呼应,又形成相对独立的特点。
于洋单元的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非人像;第二只有一个体量庞大的独体雕塑。实话说,场地太小了。艺术家内心应该是默许它以更高更开阔的空间,也只有更高更开阔的空间才能淋漓尽致得到展现。所以,从空间上看,确实有些局促。
虽然是一个现成品,但却会让人联想到蒙克的《呐喊》,想起《呐喊》中那张变形的脸,扭曲的桥梁河水和诡异的天空色彩。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明明和现实差距巨大,偏偏觉得它十分真挚。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视觉而捕捉到内心情绪的真。于洋作品边具有这个“真挚”表达恐惧的特点。
人在极度恐惧时,会通过大吼大叫以驱赶内心深处的恐惧。这个庞大的,看上去莫名其妙的装置,分明是一个内心极度恐惧的小孩,他的情绪被具像化了。
大朵大朵的云,是他叫喊声的具象。如果它远远飘走,内心的恐惧也就获得了释放。偏偏有千千万万的绳索密密绑缚着它紧紧牵扯着它,无论如何努力都跑不远挣不脱,那个恐惧就像被悬置,受伤的小孩嘴巴卡在开的开关上,他只好不停地大吼大叫,陷入恐惧不能自拔。
人么,就那么几类。艺术家么,就是讲这么几类人的故事,尤其是讲他们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体验。这个三人展就分别讲述了关于愤怒,解离和恐惧的情绪故事。这三个故事既是个体体验又具群体性特征。他们共同讲述着人类共通的一些情绪故事,同时,在这些情绪故事里铭刻了一些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