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师兄关于行为改变的讲解,感觉颇为收益,因此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来内化自己的吸收。
1、改变的本质是:体验
我们总是怀揣美好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行动计划,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有好处,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背后到底是什么呢?这里就涉及到改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似乎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的自我,知道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是又有一个阻碍而任性的自己,就是不让自己迈开改变的步伐,或者历尽千辛做完思想斗争好不容易迈出去之后,又把自己拉回来。就好像自己的内在有两个自己在博弈。这是为什么呢?
师兄用的隐喻非常好,那个感性的自己就如一头大象,力量大,容易被情绪激发,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而那个理性的自己就如一个执鞭的骑象人,总想指挥大象,往东还是往西,但是大象好像并不总是听话。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大象才能够跟随骑象人的指引的方向呢?一致,只有当理性的认知和感性的体验一致的时候,大象才会跟随你,即想象中的好和身体体验到的好一致才行。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想要去减肥,理性上觉得这样既美丽又健康,但是就是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为什么?因为想象中的好并没有落实到体验中,想象中是美丽和健康,但是身体感受到的是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大风天躺在沙发上享受着温煦的阳光照射在身上,看着电视吃着零食的满足感,在这样的体验下,骑象人再怎么挥动鞭子也很难让大象跟你走。
想想有多少习惯养成训练营都是以21天为最短时限,我想之所以要求这个时间,就是为了帮助身体逐步体验,建立起来一种新的感受,获得正向的反馈,从而打开了建立一个新习惯的大门。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你坚持运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比如跑步,如果后来停了几天,身体会有一点不舒服,恢复跑步之后那种感觉就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满足感,又走上了正轨的感觉,好像已经不是你的意识告诉你要去跑步,而是你的身体告诉你咱们赶紧出去跑几圈吧。
那么阻碍大象迈出改变步伐的阻碍因素都有哪些呢?
2、改变的障碍:心理舒适区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这里的舒适区并不是指环境的舒适,即并不是指物质环境的舒服,而是指内在的舒适区,那你可能会很奇怪,难道说心理舒服、开心也会造成一种阻碍?这里的舒适区也并不是简单指心理舒服、开心,而是指自己的应对方式。主要是用于处理生活中困难的事情,那是应对什么呢?一种是应对事情,一种是应对情绪。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监狱里呆15年的人,出狱后不久就总是想抢银行,于是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他,通过咨询,心理咨询师发现他想抢银行并不是想要抢钱,而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再回到监狱。他说出狱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太混乱了,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变化,要过马路,坐车,要看很多形色各异的陌生人,还要穿越熙熙攘攘的人群,晚上到处都是霓虹灯,自己完全应付不来,都快崩溃了。后来有好长一算时间这个人再也没有来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得知他又回到了监狱,穿上了统一的服装,过起了早上6点起床,刷牙吃早饭,去洗衣房干活,吃午饭,下午1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劳作,吃完饭,听训课,晚上11点关灯睡觉的规律生活,他的心终于又安定了,15年的监狱生活已经让他完全适应了那里。
面对生活中一些挑战或者困难的事情,我们总是发展处一些应对方式来让自己感觉可控和安全,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或者模式,再面临新的情景时,我们会自动采用取原有熟悉的模式来应对。即使新的生活需要我们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时,也不自知。
当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新的应对方式时,我们就需要冲破原有的模式。所有留存已久的东西都是有惯性的,当我们需要突破这个惯性,就会不舒服,就会有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恐惧,我们不想面对这样的不适,于是我们就自然选择还是呆在原有舒服的环境里,这时就会对我们的改变造成阻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
这时就需要我们看到原有的习惯和模式,当你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挡在门口”,你就已经开启了模式转变的大门,其实,很多人在看见自己的原有模式之后,自己就可以走出来了。
3、看清阻碍自己改变的心中恐惧
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有各种各样想做但是不敢做的行为,例如不敢在会上发言,不敢在人前演讲,不敢跟上司表达真实的想法,不敢提出要求,还有人一直做着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心理难受但是却不能停止。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恐惧”。
那我们怎样来看见并消除这种恐惧呢?心理免疫X光片就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第一步:说出你想要的行为,注意:这里是行为,而不是情绪,例如我想要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演讲,而不是我希望自己自信,开心,舒服。
第二部:说出你目前正在做的行为,例如:一到公开场合我就躲开,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或者低下头不让别人看到我。
第三部分:说出正在做的这些行为给你带来的好处。这样我就很放松,不用担心讲不好,也不用担心大家笑话我甚至看不起我
第四部分: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如果我讲不好,大家就会笑话我,看不起我,以后我就在人前抬不起头了,领导也会对我有不好的评价,我可能也会失去晋升的机会……
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案主心理是有一个假设的,如果自己讲就有可能讲不好,讲不好就会被笑话,被瞧不起,甚至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这里可以看到案主的心理底层是有自卑和不安全感的,这部分不在此详述)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谁也不知道。这些都是案主的想象,那么如何帮助他呢?
首先可以帮助案主看到自己的这个假设,然后帮助他设计行为对比试验,例如在一些不那么重要,人不那么多,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场合试着讲话和发言,然后看大家的反应如何,自己讲完之后的感受如何等,通过几次这样的实验之后,让案主自己去看事实上会发生什么。帮助案主通过事实真相去验证或者证伪自己的想像,通常情况下,案主们想像的糟糕场景都不会出现的,至少不会像他们想像的那么糟糕,自然也就打破了这份假设限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