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两年,我呆过三个城市,分别在三个公司工作。
有时觉得自己经历了挺多,瞪大了双眼出神回想,却发现答案仿佛雨点落在草地,溅起水花,却难以汇出形状。的确经历了很多事情,但零散细碎,还未质变成里程碑成果,所以收获了些什么,理不出个一二三。
话语权在成功人士那里,所以我不谈经验,只分享经历和心得,让我们这些还在努力的人,互相照应。
一
开始工作后,我没有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刻意做选择,皆因机缘而顺其自然。曾经在面对选择时,我绝对毫不犹豫地选择富于挑战的酷炫的那一个。哪知激情和挑战,尽在黎明后散去,难道我是黑夜的眼睛?
俗话说,热情不过三分钟。说的就是那个我,这种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人;但也不是我,毕竟和同一个人恋爱十一年,不能说她见异思迁。
在爱情上,我用了十年时间来坚信,这就是我最想要的;而在工作上我初出茅庐,如何判断是自己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而不是临时起兴?
「新世相」有一篇文章《在确定最爱之前,不要急着去争取》我很喜欢,他说,不要急着去争取和得到,不是说放弃在生活里战斗,而是不要因为急于抓住一样东西,花费了很多力气,充满斗志战斗了很久,最终发现得到的那样东西不能让你满意,因为那不是你真正的心之向往。
没来得及想清楚的选择,的确能缓解一些焦虑和痛苦,即使那不是真正想要的,但能够拥有点什么,说明自己有成就,有东西可以依靠;
但匆忙的选择可能带来更大的失落,毫无兴趣的工作,过了几年还是想要辞职,不适合的恋人,最终仍然想分手。
二
兜兜转转,我用了两年时间初初明白。
这两年,孤独常伴左右。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
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水的方向呢?
我把这两年称为我的「工作·间隔年」。
「工作」注重当下,拥抱不确定性,注重「可能的自我」。
「间隔年」是寻找那个「可能的自我」。尽可能跳出「真实的自我」,向内与自己对话:
不考虑已拥有的和所欠缺的,十年后我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最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与自己进行了两年的对话,找到了这个「可能的自我」。
-
希望我
-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始终坚持内在动机
- 内心丰富,博览群书,终生学习,不断提高思维高度
- 通过写作,创造更多有趣的世界
-
期望我
- 成为一个专业作家
- 写出高质量的小说和文章
-
害怕我
- 一生碌碌无为,在大流里平庸度过
- 死时两手空空,没有作品留在世间,证明我曾活过
我明白了她的想法,为她兴奋激动。
但仍然忐忑。
忐忑的是,这期许目前还只是远方朦胧的路标,如何到那儿,还有太多未知。
欣慰的是,有了这路标,今后再面对繁杂的事务、资源和机会,便不容易慌乱。
——如果有助于靠近路标,那便投入多些精力与时间;如果不,尽量少驻足。
三
方向既定,只管前行。
工作间隔年结束,我将正式踏上旅途。我为旅途预设了好玩的关卡。
- 关于工作,最好是
- 和写作紧密相关,可有大量时间输出,且可获得反馈;进入写作圈,熟悉写作的运作规则
- 持续学习的氛围,可大量阅读优秀作品
- 同事都很厉害,经常让人惊艳;和同事有共同语言和爱好,大家多讨论的是文学、历史、趋势等可以开拓眼界的事情
- 做的事情,我愿意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 工作内容安排有较大的自由,可自行规划、执行,领导只把控重要环节,不步步紧逼细节,监控过程
- 注重知识管理与知识创造,有较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鼓励大家进行创造
- 不需要经常加班,有较多时间可自由安排
面对工作时,「个人的价值」「公司期待的价值」「社会期待的价值」,这三者需要我们平衡,但通常很少有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三者。对我来说,「社会期待的价值」可以先放放,比如薪资、职级等;先在满足「个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能力、挖掘潜力,与公司共同发展成长。
堂吉诃德说,游侠骑士之所以让自己疯狂,既不是为了别人的嘉奖,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感谢。游侠骑士的愚蠢行为不需要辩护。
再说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知道你每天做的事情,都能使你朝向往的方向迈进一点,有什么比这更叫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