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说好上映就去看,无奈那天有事,今天补过之后,回来查看豆瓣,发现只有5.6分。大家也许是从电影这门艺术,以及演员是否有足够的演技支撑来评判的,但我内心还是叹了一口气。
一部电影,演技固然重要,可是内容和意义才是核心。如果把演员都换成普通人,去掉精湛的演技,依然能够反应现实,给人心带来一点震动,那才是一部好电影。如果必须全部依靠无可替代的演技,那么这部电影就只能说是为了成就一名演员而存在。人们也许会记得主演因为哪部电影而获奖,却不记得电影说了些什么。
上周刚刚经历了脑瘫儿童的康复培训,残联的一位医生说,社会和家长的残疾程度比这些残疾孩子严重多了。
先说说电影里的这小婴儿吧。
电影里使用一个先天性无肛孩子的案例作为代表。在福利院,孩子们有很多不同的疾病,脑瘫和唐氏综合征占多数。实际上,工作中我们从不称呼这些孩子为残疾孩子,我们说他们是——特需儿童。也就是需要一些特别支持的儿童。他们和社会上的“健康”儿童一样,享受各种应有的教育和支持。
老师用来说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特需儿童的最常用例子是:如果你近视,你要戴眼镜,这就是你的特殊需要。你先天生在中国 ,你不会说俄语,出国要翻译,你是不是俄语残疾?
对于福利院的特需儿童,父母放弃治疗并遗弃的原因很复杂。我们通常能想到的,就是无法承担治疗费用,或是觉得会成为未来生活的沉重负担,尤其是无法治疗的情况,比如脑瘫和唐氏。
但是电影里的孩子家长不缺钱,孩子得的也不是不能治疗的病,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无法想明白。毕竟,有钱的情况下,这样的决定确实有点奇怪,除非还有什么其他的难言之隐。
拖了这么多天,孩子当然是无法存活下去。我想,作为父母来说,努力救治而无果,至少问心无愧吧。
再说说电影里的其他景和人。
虽然是南京鼓楼医院,地处省会大都市,但是整个片子里看到的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还有边缘群体的生活环境。我认为单凭能够把这些现实问题摆出来,比如拆迁、养老院、还有他们的工作和生存状态 ,就可以给满分了。
有时觉得人类要么是健忘,要么是活在想象中的群体。生活不只有《小时代》那种奢华,还有我们怎么甩也甩不掉的贫穷、挣扎、疾病和苦难。
我曾经和一个读特教的朋友学习手语,她常常向我描述聋人的生活。她说她喜欢和聋人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聊天(手语)。她说起一件有趣的事,当和聋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如果你要讲话,一定会放下筷子,如果你想知道他说什么,眼睛必须盯着他的手。这是在普通朋友身上很难体会到的关注和尊重。但是他们依然有自己的圈子,很难融进社会主流。这还只是聋人,他们除了听到不,一切都正常。
而那些福利院里的特需儿童,他们的生活范围十分狭窄。虽然能够得到照料,但照料不是教育,也不是家庭。他们就那样生活在一个角落里,接受着所谓的“爱心”。即使有个别孩子能够进入学校,也是少之又少,还面对着被排斥的压力。
我时常在想,福利院就应该建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场里。那些坐着轮椅的孩子,也能像其他人一样,看到这个世界,触摸这个世界,他们有这样的权利。
最后我想说,“如果是你的孩子呢?”,一定要尽早治疗、干预和康复,不要放弃他,不要担心别人的目光,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有成长的强大力量,请放下成人的我执,信任他们。
另外,对于一个多多少少能反应社会现实问题的作品,我们打个不及格的分数,真像老师给作文写真话的孩子一个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