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如何提问的书,读书越深入越是觉得,原来提问也是一项技术活,今天我就现学现卖,试着给大家提几个关于作文的问题。
如果我问:
1、大家这么辛苦写作文,为了什么呀?
大部分同学会说:那还能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考试呗。
如果我再问:
2、如果考试不考作文了呢?你还会写点东西吗?
有同学会说,那肯定不写了。但是也有另外一部分同学,需要想一想再做回答。
如果我问:
3、你觉得自己有写作天赋吗?
超过80%的同学都会说,自己没有写作天赋。
那我再问:
4、那什么样的人是有写作天赋的人呢?
你可能会回答:就像李白那样的,一壶酒下肚,就能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诗句的人。
如果我问:
5、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呢?
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就像满分作文那样的呗。
那我接着问:
6、你觉得满分作文写的怎么样呢?
你可能会回答:都满分作文了,肯定好啊!
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是为了让你跳出考试的圈子,帮你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作文。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一部分同学会觉得,既然考试都不考了,那还写什么作文呢。在这部分同学的头脑里,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的,没有其他作用。但也会有另外一部分同学,认为考试虽然不考作文了,但是当有心事的时候,能用文字写出来心里会感觉好受些;当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写到纸上会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一些;有时候还可以写一些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肆意的发挥想象力,感觉写作也挺惬意的。其实,抛开考试这个包袱,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对于你的价值。
设置问题3和问题4 的初衷,是因为很多同学觉得,作文写不好,是因为自己没天赋。其实,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大作家是靠天赋写作的。所有能成为作家的人,无一例外的,都经历过反复打磨、仔细推敲、甚至推翻重来的艰辛过程。
问题5和问题6,其实是对审美意识的反思。如果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体会到一丝的美感,没有形成一点自己的品味,那注定也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阅读和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两者相辅相成。阅读和写作一定是带着某种偏见和喜好的,不要着急否认这一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同的。如果,我们所有同学的阅读视野仅仅局限在满分作文这个小圈子里,那才是真的有问题。就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样:都满分作文了,肯定好啊!好在哪?你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吗?
上面的提问和回答,其实反映了同学们对作文的一些误解,或者叫做执念,设置这些问题,不是为了一定要得到某个答案,而是为了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具体我们从下面三个层面来分析。
执念一、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
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这样的认知是非常狭隘的。其实,写作发生的场景特别丰富,写作可以是:大家过节时候发送的问候短信;可以是一首歌的歌词;可以是电影电视里的某一段台词;还可以是大家在路上看到的交通提示语;甚至是校园、食堂看到的温馨提示;最典型的就是同学们课间传递的小纸条;还有被罚写的《检讨书》;还有自己瞎编的古诗词、课文、歌词;还有想玩手机、想看动画片的时候,说服爸妈的那些话;包括同学之间的争论吵架;旅游回来和好朋友的分享;
给有好感的同学写的贺卡;和死党之间的揭老底、恶搞、糗事;对英语老师霸占音乐课的抱怨;对家庭作业太多的申讨;对爸爸成天就知道看手机的不满……
可以说,生活所到之处,处处都能写成文章。
总之,写作绝对不仅仅局限在考场这个狭窄的空间,写作也绝对不是只有考试这么狭隘的一个目的,它是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的一种途径,更是对人类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真正的写作,就是来源于千千万万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能想明白这一点,又怎么会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呢?
有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对作文存在这些误解,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头上顶着“考试”这座大山,大家所有的努力付出、勤劳练习,都敌不过“分数”二字。分数可以评判的是一个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但是分数永远不能决定一个学生长久的命运,也不应该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内心都应该有不同的追求,只有当社会能够呈现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时候,才有可能孕育出更多伟大的思想,产生更多优秀的作品。
执念二、认为自己没有写作天赋,所以才写不好作文。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不知道骗了多少人,认为写文章完全靠天赋,有天赋,随便一写就能写出千古绝句;没天赋,什么文章都写不好。大家可曾想过,陆游老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距今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如今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如果对一句800多年前的话仍然深信不疑,那我们是不是也太缺乏批判质疑精神了。
好文章无不是经过反复打磨,推敲,修改而成的,好文章从来不是靠天赋一气呵成的。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每篇作品,都是反复修改而成的。他的小说《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发表时只有5页,可是手稿却有800页。他写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时,仅开头就改过12次,最后才定稿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初学写作时,曾带着一篇新写的小说向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请教。他在福楼拜的书桌上看见一叠10行字的稿纸,但每张稿纸上只有第一行有铅笔字。莫泊桑十分吃惊的问:“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道:“我一直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稿纸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留着作修改用的。”
语文教学名师,贾志敏老师,他算不上什么作家,但是,一篇500字的小短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40遍,才放心交到编辑的手上。
所以,看完这些例子,你还会赞成陆游老先生的话吗?
还有些同学总认为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老师做的工作叫做“批改”,而在老师“批改”之前,学生自己必须先学会“修改”。“修改”必须从自己开始,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想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想体现什么。 当然,有很多同学会说自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有两个方小方法特别值得推荐:一个是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另一个是阅读相同主题的好作品。除此之外,了解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执念三、一直追求“满分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分作文”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网上随便搜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大家对这篇作文的评论一定有褒有贬的,不会出现所有人都称赞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批评的情况。其次,即使是作者本人,也未必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就是完美的。就像球王贝利说的:“我最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写作也是一样,它只能趋于完美,但永远不可能真正完美。大作家们为什么都热衷于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稿子,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他们对完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放弃对“满分作文”的执念,我们就会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平时的练笔,还是考场作文,都应该是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不会太在意“结果”,相反会对“过程”给与更多的关注。那如何提升作文的过程质量呢?下面有几个可以参考的小练习:
比如:同一主题,写出两个版本。同样是写下雨天,先写一个快乐版,再写一个忧伤版;同样是写考试,写一个“顺利版”,再写一个“悲催版”;同样是写老师,写一个“和蔼可亲版”,再写一个“暴风骤雨版”。同样,写议论文也可以这样操作,写一个正方观点,再写一个反方观点。这样做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文章活起来,素材活起来,人的思路也能活起来。
再比如,还可以把同一主题放在不同时间段来写。同样是写“自我介绍”,小学写、初中写、高中还写,再对比一下,三个时间段写的自我介绍又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想提高难度,就把它变成演讲稿,可以加上时间限制,写1分钟讲完的,写2分钟讲完的,写3分钟讲完的,时间不同,字数多少就不同,表达也会更有侧重点。
再有,如果写作文总是跑题,就需要先弄明白题目和文章主体之间关系,可以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试着给它起3-5个标题,每个标题≤8个字。这个练习,是对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很好的一种锻炼方式。
写在后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作文的问题不在具体操作层面,而是在认知层面,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基于作文认知角度来写的。认知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具体操作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更多作文学习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桔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