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与老伴自驾购物已成惯例,一家人一周用的主要食物,就在这一买一卖之间完成。我们常去的这家购物店,不是几家大的的购物商场、也不是南区华人开的亚洲超市,而是印度人开办的水果蔬菜连锁店。喜欢去那里没有特别的用意,只因为那里离家相对较近,驱车也就20分钟;那里的商品品种相对齐全,每周每日推出的打折商品颇划算;那里凌晨6点就开门迎客,适合咱们老辈的喜欢赶早。
疫情期间物价连涨东北澳并没例外,有说是拉尼娜灾害引起、有说是俄乌战争牵连、还有说是疫情造成的用工成本增大……说法种种、莫衷一是。咱老百姓能够确认的,就是口袋里的钱财吃紧了,以前貌似有点昂贵的物品,现在看起来怎么着也算便宜。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家里的年轻人购物,一向只管好看不论价格,现在也开始几番比较盘算,看怎么着更划算。以前年轻一辈打趣老辈不懂得消费,老喜欢买些不靠谱的便宜货。现在感受到了日子的紧迫,感受到了养活一家人的不易,开始懂了应该勤俭持家,与老辈人也有了几分共情。对于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一代,视钱财为粪土、一掷千金为快事,问题是这钱是自己一分一毫挣出来的吗?这日子就能一如既往延续下去的吗?显然谁也不敢这么打保票,这日子还得精打细算着过。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没必要一味苛刻沦为守财奴。
进入夏季已经个把月了,风调雨顺无害无灾,感觉印度店水果蔬菜价格下跌厉害。一元一袋约一公斤的西红柿、一袋六个七元差一分的鳄梨、五元三个的大芒果、一元一把的香菜、三元一公斤的桃子、这般价格即使换算成人民币,也都不算是贵的呀。当然转换一下购物环境,到几大购物商场去看看,价格几乎都会翻番,很多时候并不是质的不同,而是品牌效应所致。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市郊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