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家呆了6天,比在上海呆一年喝的酒都要多,不禁在想喝酒到底喝的是什么?是热闹,是寂寞,抑或就是酒本身?
这些天都和谁喝酒了呢?首先是老爸,叔叔,姑父,爸爸这边的长辈;然后是大舅,二舅,姨父,老妈这边的长辈;还有堂兄弟,表兄弟;还有一些不太熟的同席吃饭的人。因为我可以喝一点白酒,但是又属于自斟自酌类型的,所以其实在酒桌上我属于低调分子,从而为我提供了观察别人喝酒的机会。
经过我的观察,酒桌上的人喝酒有这么几种情况:1. 确实喜欢喝;2. 喜欢热闹;3. 晚辈对长辈的礼节;4好久不见,有话要说,酒作为很好的调节剂; 5. 不太熟的人出于社交礼仪。
一般人是不是真的喜欢喝酒是不太容易一下子就看得出来的,但是喜欢热闹基本上是那些闹着喝酒的人的共性。而且那些人都喜欢来来回回讲一些重复的话,如果是一般情况下,肯定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所以,我怀疑,当他们在寻找热闹的时候,似乎也是在寻找一种“放肆”的机会,一种成年人得以放纵自我的机会,因为人们一般对喝酒的人有更高的容忍度。
酒桌上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长辈鼓动晚辈敬酒,还要求讲祝酒词。如果是一个不太会说,或者不想说的晚辈,好戏就开始了。长辈们会一个个的提建议,谈看法。反过来,如果一个晚辈太能说,以至于成了主导者,长辈们的兴味会少很多,但会表示赞赏。但如果晚辈不喝酒,又逃不过长辈的一阵劝说。而且,不论你在外面有何职位,身份,长辈们都有资格摆出一份长者的架势,这可能又是另一种快乐。
年轻一辈喝酒则比较随性,多数时候是因为一年没见,想聊聊天,酒就作为一种很好的调节气氛的工具。年轻一辈是因为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和放肆的场合,所以对于酒的依赖也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是一种好事。
对于我个人而言,酒作为一种使人微醺的液体,其价值在于自我陶醉,自我释放。如果成为一种不以自我享受为目的的活动,其价值也就变得一文不值了。这就好比一件好事情,一旦成为被动的必须要做的是,其好的一面也就会大打折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