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碧海无波
晏殊(宋)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喜朝天”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思量:考虑,忖度。
绮席:华丽的席具。
香闺:年轻女子的居室。
红笺(jiān):红色笺纸。
附:带去。
赏析:
上片: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作者开篇抒情,“碧海”、“瑶台”均为神话传说中的地名,碧海没有波浪,瑶台有路可通,当时就该双飞去。作者在此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便合”二字表露出深深的悔意。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作者进一步道出原委,只因当时年少轻别意中人,而今山长水远,无处可寻。“知何处”更是加深了作者心中的悔意,同时也反衬出对意中人深深的思念。作者以今昔时空对比,以心中深深的悔意与思念,架起一座通往过往的桥,情真意切。
下片: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华美的席具上蒙上灰尘,香闺烟雾笼罩,写好的书信怎样送给你。“凭谁附”承上片“山长水远知何处。”意中人的离开,旧居蒙尘,音信不通,进一步体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作者登高望远,望断天涯,难解思念,不觉已黄昏,萧萧雨落梧桐叶,点点滴滴是相思,“目尽”一词表达了作者所望时间之长,“欲黄昏”暗含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作者以景结情,不言情而情已深。与《踏莎行·小径红稀》:“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语言清丽,着重以内心的悔恨反衬出词人对意中人的难以忘怀,含蓄蕴藉,结句尤妙。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