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这首送别诗,一方面表达惜别之情,一方面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及思想感情,总体的基调比较低沉,情绪比较失落。
经学者考证,该诗作于作者被赐金放还之后,当时他滞留在鲁地,与一个族弟李凝在一起。这时,另一个族弟李沈从长安来,他们兄弟三人相聚,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李沈要回长安去,作者写下这首诗相送。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总结自己的近况,第二部分描写兄弟分别时的眷恋和不舍,第三部分表达自己政治和仕途上的失意及不改初衷的理想信念。
第一部分中的“沐猴而冠”和“身骑土牛”分别来自《史记》和《三国志》,沐猴即猕猴,比喻长安城中那些身居高位却徒有虚名的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蔑视和不屑。“身骑土牛”比喻仕途上进升缓慢甚至困顿,表达出些许的对自己现在处境的无奈。
接下来,从“沈弟欲行凝弟留”至“惆怅清路尘”为第二部分,作者具体描写即将与兄弟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秋天来临,黄叶翻飞,你却如同孤雁一样即将远行。座席之上,丝弦呜咽,众人皆挥泪为你送行。
卷起珠帘,月光满地,仿佛是山中下了一层薄雪。明朝你就要启程,我们又将天各一方。
诗的最后一部分,从“遥望长安日”至结尾,作者一面回忆自己昔日在长安为官的荣耀,一面感叹现在的压抑,语调舒缓低沉、一波三叹,将心中的失落充分表达。
诗中写道:想我往日曾在长安宫阙、在长安近旁为臣,现在即使头发斑白也初心不改,仍愿为家国出力献策。但是我现在像屈原一样滞留在江潭湖畔,又如同亭伯一样被流放,我就像那惊弓之鸟一样,饱受伤害、身心疲惫,闻弦响就会坠落。
诗的最后,作者又写道:圣世清明,我这个青云之士却被抛弃,又有谁来怜惜我呢?隐含着对当朝统治阶层的激愤和失望。
屈平、亭伯、张长公:分别为屈原、东汉的崔骃(字亭伯)、西汉的张挚(字长公),前两者为贤臣,却均遭贬谪,后者富有才干,以性格刚直不容于世,后终身不为官。
“折翮”句:出自《战国策》,来源于“惊弓之鸟”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