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春娇与志明》3部曲看完,虽然不是什么新片,但不同的心境和情境去看,感触也截然不同。第一部的心动,第二部的背叛、游离,到第三部的反思、成长,每一部的考验都使他们对彼此的了解更深入,而每一次的隔阂都是他们疏于沟通造成的。
两人热恋期都需要对方更多的陪伴,而一方的缺席就会造成另一方的猜疑,在第一部结尾时春娇想让志明多陪陪她,而志明忙于应酬,甚至忘记与她母亲的见面,还把应酬带到约会中,春娇感觉自己并不被关爱,一气之下回母亲家里,为了挽回志明跑到她母亲家找她谈,然而春娇闭门不见,恰巧志明要被调到北京工作,这段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偶然的机会春娇也被调到北京工作,但这时的志明已经有了新女朋友,春娇也遇到新的追求者,但是两人都知道谁也没放下谁,强颜欢笑的聊天,假装毫不在乎的“偷情”,只有在真的要失去对方时才做出选择。然而当外界的干扰都清除时,才发现任何的问题都来于双方的沟通不当。
春娇受自己的父母的影响,对待爱情缺乏安全感,害怕志明终有一天也会像她爸爸一样离她而去。而志明又总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样子,让春娇迷茫不已,一方面她爱志明,另一方面又怕被遗弃,使得她每次在遇到问题时总会主动选择离开,不解释,不沟通,不见面。
她总说志明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遇见问题总会逃避,其实她也是,内心的阴影让她在潜意识里就选择逃避,而不是沟通解决。
看似很酷的行为其实都是在买罪受,一个转头,走的潇潇洒洒,但也只有自己知道,心如刀割,问题依旧存在。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毛毯猫》中的一个故事,一对本身关系不错的情侣,却因为一方的工作调离,双方互相很默契的选择不联系,以为对方放弃了自己。
当自己患有痴呆的奶奶要来家里时,为了让奶奶开心,找了一只跟之前奶奶养的很相似的猫,又把猫主人临时借用为自己的前男友,想通过侥幸赢得奶奶的欢心。
虽然奶奶谁也记不住,但她依旧知道他并不是孙女的男朋友,并在饭桌上闹起脾气。猫主人早已洞察奶奶闹脾气背后的原因,并和孙女去跟她道歉。
奶奶依旧坐在摇椅上抱着猫看着窗外,没有理会他们的道歉,却喃喃说道:既然是夫妻,不吵架怎么行?吵吵架挺好的。
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无厘头的话戳中了孙女问题的本质,她鼓起勇气拨出了她一直心念的那个号码。接通后,对方的一句“我一直在等你电话”,让两人冰释前嫌。
我以为只能是我以为,为了保全尊严,不屑于去解释、去沟通,自认为感情结束了,然而只不过是自己跟自己开的玩笑,却伤害了两个人。
那样做只是在掩饰,自欺欺人罢了。
当自己后知后觉明白沟通可以解决问题时,或许那个人已经不再原来的位置等你了。
就像八月长安曾在《最好的我们》里说过:“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感情遇到问题时,从不沟通解决,只是藏在心里,独自消化,当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便选择转身离开,可离开并不等于结束。
该存在的问题还存在,该放不下的依旧放不下,只不过当自己再回首时,那人已不在灯火阑珊下。
或许多点沟通,就会少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