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是男生的登山队啊...
还记得我曾经和二黑提到过,这样会不会不太好,男生这么多,而且又没有zzy,来个女生调节调节气氛比较合适。但是事实证明,攀登的大多数时候,是想不到队伍中没有女生这个事实的;但在攀登的间歇,比如高山帐生活的时候,我们依旧怀念着有女孩子的登山队。
和同帐的xf聊起来这件事来,他起初有些怀疑登山队为什么一定要女孩子这个传统,爬起来感觉没女孩子也没什么,一切都蛮顺利,还免去了分厕所的麻烦;而且据他说,他本身带着些使命感,如果有女生在,就会有要照顾她们的潜在的责任感(大致意思如此)。我当时想了想,有了女生,一方面的确调节气氛,毕竟男女的思维不一样,很多时候就是会有男生忽略掉的事情,即使是这么多丰富多彩的男生;另外,安全第一的原则能更好地贯彻,一方面是效率与速度,一方面是底线与安全,女生的存在也许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天然的平衡器吧。
说了这么多,那天小明、xf和我离开BC前往C1的时候,我还是时不时看向传统路线的方向,毕竟那里有我们的随队(女)记者夏炜呀...
这次攀登呆在一起最久的人估计是xf了。
搭档起来,蛮开心,因为老是他在修,我打保护,于是——我冻伤了:
不是我不想修,是他体力好,往往先到路绳末端,把绳理好了、行动食也吃饱了、状态也不错就等着我,我呼哧呼哧赶上来:“咳那就你先上吧!”;冷风中抽绳不是件好差事,打完保护,接着又赶紧跟攀,呼哧呼哧到了末端,累成狗,看到他把下段绳又理好了,可我又没吃东西,xf露一口白牙笑着对我说那我继续吧,我一歪头好吧那你继续吧。于是恶性循环,xf越来越热,我越来越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人能力相当,一定要交替修路,即使你的搭档露一口白牙想继续修路,你也要把握住这个温暖自己的机会。
他也是我的帐友。这家伙有两个睡袋(真愿意背...),从这一点看来足见其生活质量——不低;除此之外,他还开创了高山粥这种拯救了无数方便面恐惧症患者的神奇食品,可谓是本次攀登的一大收获;还和另一个帐友小明共同琢磨出了空气炸火腿肠,也算是一枚大厨了。
雪宝顶好看吗?
因为我没去过雪宝顶,所以在成都的时候我就抱着这个问题,去问曾经去过雪宝顶的两位前辈小明和xf:“雪宝顶好不好看?”。小明以小明的姿势思考了一下,xf以xf的姿势思考了一下,回答却一样:“不是很好看。”
雪宝顶的西壁是一个干净的面,尽管攀登的时候会发现,看起来干净的地方也暗藏裂缝;传统路线看起来就比较杂乱,石头很多。到了实地,山下尽是碎石,BC附近有些金黄色的苔藓,便只有高空中偶尔看见的猛禽了,以至于撤营那天看到BC的几匹马和马夫的时候有些激动,毕竟好多天没看到过除了那几个男孩子之外的生物了。相较于之前几座山的本营,雪宝顶可谓“世界尽头,冷酷仙境”。不知道夏天的时候会不会有些变化,勃勃些生机。
但从村长家到本营的那条路,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出发和回来的时候,都会经过一片满是经幡的堆场,巧的是每次出发和回来,阳光都格外好,光能通透地穿过经幡,还有风,飒飒地响,伴着松涛。
还有树。从克孜色勒那年起就有了这么个印象,当时出山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棵树,感觉很违和,当时还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有好几周没见到比我高的植物了,全是低矮的草和灌木。这次也一样,虽然时间短一些,但是当下山的时候看见一片片的松树林,身体逐渐从岩石与冰雪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渐渐融化在自然能够庇护到我的地方,下意识地就放下心来,心中的干燥和寒冷也随之消散了。
作为一次围攻式攀登,我们还是在社团的小圈子里面转来转去。
那天冰岩混合xf领攀的时候,心里其实没什么异样的感觉,xf在上面也很难表露出什么,我在下面保护也看不清楚上面的具体情况,但是跟攀上去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我们的大意。爬冰岩混合,却只带了冰锥,没带岩锥(次日补上了,加固了保护站)。遇到需要处理岩石的地方,就只能用绳套来辅助;一路上的临时保护点也不靠谱,最严重的甚至拉一拉就能出来。
前一天晚上讨论的时候,我们讨论了很多技术细节,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对于地形的把控,下意识地认为对于那一段,冰锥和绳套能解决一切。这是一种思维惯性。
的确,这种地形在社内攀登的时候较少遇见,岩石技术我们也遗失殆尽,剩下能用的只是:
1. 对校外老队员或者教练的模仿与学习
2. 社团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点是基础,我们也是有了这些印象才有了处理的基本构想;第二点同样重要,毕竟不是依葫芦画瓢,还是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但是,毕竟有一天会离开山鹰社,也许还能继续进行登山这项比较作的运动。不可能也只是依靠上面那两件事情,更多地,需要有心人多多去充电学习。但是,依稀可以预见的三个转变的痛苦在于:
1. 更广大且灵活的技术应用世界
2. 适应时间短
3. 迥异的风险控制体系与阈值
转变的痛苦不是一件坏事情,不代表原来的是落伍的,也不代表转变后的是浮夸的。只是一种伴随着攀登方式变更而变更的必然事件。但是,也正如玄武峰冬攀的时候柳大人说的;”到了自己爬的时候,会无比庆幸自己的户外入门教育是山鹰社给予的。”
我也相信这一点。
一些零零碎碎的细节反思
头部保暖:防风小帽+冲锋衣的帽子+头盔(未来可见的更佳配置为带帽的抓绒内衣+冲锋衣帽子+头盔)
鼻部处理:手套侧面擦+魔术头巾,另外回到营地后及时擦干鼻部、并涂抹唇膏(防干裂)
手套选择:两对厚的(一个放在营地备用,没用上),薄的手套目前还是喜欢劳保(不知道怎么改...)
裤子选择:内裤+薄秋裤+软壳+冲锋裤(换鞋之前没穿冲锋裤,保暖过得去;软壳用了吊带裤,效果不错,我爱吊带裤,再也不用担心背包裤子掉的问题了...)
手部的轻微冻伤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出发时手部极度寒冷的时间过长,而没有加以保护。
解决方案:换鞋后就穿厚手套,而不是图方便还是穿着劳保行军。
滑坠物品
此次滑坠的物品包括一个水壶、一只锤头镐(找回了)和一个对讲机。
其中水壶和对讲机放置的位置相同,均为羽绒服内兜,这个地方放这种大小的物品是很危险的,下次不能再放;锤头镐直接插在了装备环,动作剧烈的时候发生了滑坠,铲头镐放可以,但是锤头镐相对较小,会从装备环脱出。
解决方案:镐如果要放置,一律扣锁连接装备环或放于包内(脐带虽然制作了,但体验效果欠佳,故没有使用);羽绒服内兜不可放重要物品;对讲机放冲锋衣胸袋,也方便随时取用;水壶选择有扣环的或者自己制作连接绳。
脚部的轻微冻伤
原因:高山靴略紧,且缺乏磨合;静止时活动脚趾的频率不够;之前脚尖就因为攀冰有旧伤。
解决方案:登山应选择再大一些的鞋子,攀冰的时候可略紧;静止时活动的频率要有意识地更加密集一些,特别是在没有先锋的时候,先锋保护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先锋者和手上面,很容易忽视自身脚部的情况;每天回到帐篷及时检查自己身体的状况,不要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