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 周四 阴
上午看了程晓堂教授的报告《语法常见问题归纳》,对语法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记录整理下来。
1、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I have a pear in my right hand.
I have an apple in my left hand.
So , I have both a pear and an apple in my hands.
哪里不对,我也是一头雾水,随着程教授讲解,也才明白问题之所在,both的意义搞错了,“两者都”。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情景设置要合适,不合适的情景会误导学生对语法的正确理解。
Talk about the picture with your partner
Why do you think they are on the island?
干什么,这就是谈论过去时,完成时的句子,体现一种“用”的意识,创设一种基于真实的环境。如 when you are small ,did you use to cry a lot?(Watch cartoon on TV?)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真实。
2、素材的真实性
I have an apple.
I have a red apple.
I have an apple that is red.
粗一看,也没什么问题呀,细琢磨,也不对。日常用语中我们不会用第三个句子的,那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用定语而用定语,这样的句子是中式的,外国人不这么说。
还有这个A big birthday cake is eaten.也是一样的道理。并非每个被动语态都对应一个主动语态,语言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
3、语法知识的讲解僵化问题。
a cake a piece of cake; a tea a cup of tea.如何理解他们的差异。(可数与不可数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语境来)
语法知识强调在语境中使用,而语境又是多样化的,因此,语法的讲解务必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不可固定不变。到这,我想起了每年的中考说明,后附的词汇表,从来没有词性,也无词意,当时是不理解的。后来经过教研员的解释,才搞明白,一个单词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脱离语境,你说它什么意义都是不准确的。如同今天程教授的观点。
4、过于强调句型转换的作用。
He can play the guitar.
Can he play the guitar?
这句话对不?当然是对的。但是若把它弄成规则,那就不对了。
程教授谈到了一个例子。
Is he my sister?
这句话可能会引起歧义,谁会不认识自己的妹妹?但是若放在医院里,妈妈刚为说话人生下妹妹,说话人第一次见妹妹这样的背景下,这句话就对了。因此,语法不可以机械。
在这里,我从实践角度与程教授有一点不同的观点。机械训练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语法要点,是有帮助的,我们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告诉学生如何用,在机械掌握基本结构之后要考虑语用问题。所以这个“度”的把握是需要掌握的。
5、语言意识的培养
我特别欣赏程教授对与语言意识培养的观点。没有交通规则的意识,出交通安全问题是正常的,它与有无交通安全知识无关。有知识,无意识;有意识,无知识不是一个概念。
如write wrote 我们日常发现就是学生最容易写错,这是无语法意识的一个典型问题,日常学习实践中,我们还会发现其他好多,如,s,ing 等问题。常说常错,常错常说,学生往往是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程教授建议要用一定的注意力关注语法的养成习惯问题,“培养语法意识比学习具体的语法知识更重要”。
如何培养,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在关注语法意义的基础上关注语法形式,形成语法意识”;“创设情境,创设用语言的机会来关注语法意义。”“语法知识不是记住的,要在用体会,体验,在具体的句子和环境中感知”。
句句良言,句句经典。总结程教授的观点,语法要在真实的语境,采用真实的素材,运用合适方法中培养学生的真实的语用意识。真实、体验,感知是核心词汇,主体当然是学生,所有老师的归纳法或者演绎法都是不正确的,教师的“教”要落在学生的“学”上。这是语法教学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