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看网上说用酒精消毒很管用,那时候药店酒精脱销,我就到超市买了一瓶65度衡水老白干想代替酒精,后来买到酒精了,老白干就没用它消毒,有时候赶上下雨阴天,不能出去散步了,就在家喝点,以前没喝过这么高度的酒,往下咽的时候挺难受,面部表情有点怪怪的,女儿看了说爸爸你喝酒的表情很痛苦的样子,那你还喝它干嘛呢?让我一时不知道咋回答,女儿的提问,经常让我当时不知道咋回答,过后限于思考之中。记得以前喝过韩国的清酒,喝到嘴里也很难受,就是度数太低了,人真是怪,度数高难受,度数低也难受,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物极必反,合适就好。”这涉及到了“中庸之道。”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有许多描写喝酒的诗句,大部分都是褒义的,给好酒之人找了喝酒的借口,饮酒误事,酒后无德的事入不了诗。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把喝酒的妙处写到了极致也表现出诗人狂傲的一面,其中的一句“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一定是他真实的想法,酒一醒还得面对生活中很多烦心事,喝酒必定不是他的生活全部,这种感觉大多数喝酒的人都有体会吧!有多少人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耽误了正事,酒醒后起誓发冤的说忌酒,但是能挺过一星期的那都算忌时间长的了,最多自嘲一下说:“喝酒人没脸。”因为人们都想享受喝酒的过程,本意并不想喝多,喝酒最佳状态是微醺,要醉了还没全醉,没醉吧还迷糊,享受这个晕晕乎乎的过程,那一刻是对于喝酒的人来说是最美妙的,天地都变宽了,于是就有了“醉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的诗句,但是微醺这个度不好掌握,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比如我吧,一杯酒下肚刚要微醺再喝几口就多了,微醺的时候说话嘴还有把门的,可以彬彬有礼的说我是“东北的”喝大了就吹牛说“东北是我的了。”微醺的度有点宰不适合酒局。酒量大的人也不太好,别人都醺了他还像没喝似的,别人都趴桌上了,他刚醺,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最佳的酒局是人数别过多,三、五知己,最多不能超过六个人,桌上最有钱的人不要拐弯抹角把话题往钱上引导,如果他非要谈钱,大家都可以骂他“暴发户,土鳖。”当领导的也不要高高在上的打官腔,说些莫能两可的话,如果他非得要说,大家也可以骂他“虚伪。”逼他说出实话:“不虚伪,竟说大实话当不上领导。”最好大家都是发小,都知道点对方的糗事,喝到微醺的时候可以互相揭对方的短处,吐槽一下,不许急眼的,小时候尿过炕了,暗恋过哪个女同学了,写情书让人交给老师了等等。下酒菜也不必大鱼大肉,几种精致的小菜,有带壳的煮花生最好,虽然才子佳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况且还都不是才子,但酒桌上有一两个佳人最佳,实在找不到佳人陪酒,可以谈论佳人,马上就兴奋了,酒道很快就能打开,酒入欢肠还不容易醉酒,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那种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是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喝到微醺就大声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抛到脑后去了,尽情享受那一美妙的时刻吧!这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