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和太阳争论谁最强,一致同意,谁能最先使一个走路的人脱去衣服,谁就获胜。北风首先发威,用尽力气呼呼吹,但吹得越凶,那走路人把衣服裹得越紧。
于是北风放弃了,而太阳静静地用自身温暖的阳光照着路人。渐渐地走路人暖和过来并开始觉得有些热了,到最后干脆就摘掉帽子,脱掉衣服,跳到河里凉快去了。
当争论谁更强的时候,苦了的是夹在中间的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小时候去动物园,我妈看到骆驼,告诉我那是le驼,她是故意想错误的教我吗?我想不是的,她受教育的经历,年代背景和接触的有限的老师就是那么读的,甚至她成长环境中的其他人也是这么读的,她当然觉得这是对的。并教给我。时代不同叫法也不同了,又经历了几年,我妈也发现,原来还有其他的叫法,骆驼。
小到两个人相处,大到群体的互动,不同的社会经历建构出人们不同的想法与表达。每个人在坚持着自己认为的“对”,当时我直接反驳妈妈的读法,就如同北风吹过去,她感受到的是否定和质疑,一个人告诉她不是这么读的,现实是她成长背景下“她”和“大家”都是这么读呀。那个影响力量强显而易见。如果倒霉遇到个脾气不好的妈妈可能还会因为我的质疑被训斥一顿。
如,借用太阳的方式去表达呢,我会说,咱们的读法不同哎,我学过的是“骆驼”,是不是咱们的老师教法不同。或许我们还可以共同探讨更多的不同,听她讲讲她学习的经历。
她的读法处在她的生活圈子和成长背景下并没有错,随着年代的不同,接触信息的扩大,她发现电视上,别人的口中会有和她不用的读音,这时选择坚持固有的方式,还是跟随当前的变化调整发展自己,亦或是她可以灵活的切换在她的圈子里读le驼,出来跟更多人在一起时读骆驼。这是一个成长性的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也是因为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创造了我们周围环境中多元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