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们带孩子一定是辛苦和快乐并存着的,就说我家孩子,处在四岁多的年龄,只要我在家,我空闲,一定会缠着我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恐龙大作战,大灰狼小红帽,白雪公主的游戏啊,百玩不腻。单就一个恐龙大作战就能玩上半天。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你让年迈的老父亲我如何是好?
我的某个朋友最喜欢上班了,为什么啊,因为家有孩子啊。
孩子有时候回姥姥家,她最喜欢回去跟姐姐们一起玩耍了。有着比她大一岁的姐姐。现在她中班,姐姐大班。年龄相近,两个小伙伴们玩起来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这个时候,我!就!解!放!了!
吵架
可是啊,两个小朋友谁都主意很正。这不听见院子里两个小朋友又开始吵起来了。
妹妹:哼,我就要东屋去玩。东屋有玩具!
姐姐:不行,我就要去你们屋玩跳跳床。
妹妹:那你去吧,我不跟你玩了。臭姐姐。
姐姐:你就是臭妹妹,行,你不跟我玩,我也不跟你玩。你居然骂我臭姐姐。
哼哼的声音开始在院子里回响。听着姐姐和妹妹的对话,我也感慨啊:
时间都停滞在像这样毫无意义的又充满乐趣的对话中,好像说了很久,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可是他们心里,就算是这样毫无意义的斗嘴也好。毕竟,都是天真无邪的小姐妹啊。
解决问题
谁让他们不会合作呢。只能我出马了。
我过去先对妹妹说:“桃桃,你是想去东屋玩玩具对吗?”
桃桃回答:是啊!
我说:菲菲,你是想去别的屋子玩跳跳床对吗?
菲菲:是啊,可是桃桃非要去玩儿玩具。
我说:那就是这样咯,一个人想去玩玩具,一个人想去跳跳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游戏最好是吗?
是啊!两个小朋友异口同声的说道。
我说:那,我理解你们的感受,可是你们都知道今天又要回各自的家了,又都想在一起玩儿对吗?
是啊!
我说:那让我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你们一起玩的更好呢?
我以为他们会想到一个做其他游戏的办法,或者每个游戏玩个二十分钟类似的办法。就在这个时候。桃桃说话了。
那,我就去跟姐姐玩跳跳床吧。
菲菲说:不行,你叫我臭姐姐,我还跟你生气呢?
我对她俩说到: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和好吗?
桃桃居然撅起了自己的小屁股,对着姐姐噗噗的假装放屁,她一定是想用这个办法逗姐姐笑呢。
就在这时,姐姐也终于笑了起来。两个小姐妹又一起手拉着手,快乐的去玩耍了。
他们像小兔子一样可爱啊,无比的快乐,蹦着跳着。他们互相追逐着,两个淘气的孩子,将软床震的吱吱作响。
看着他们在屋子里蹦着跳着欢声笑语着,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啊!
解决逻辑
其实啊,小朋友是很好引导的。
我们要做的是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赢孩子。
当孩子觉得你理解她们的想法的时候,她们就会更加愿意的听取你的想法。并且啊,她们会努力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有一点很关键:
友善,关心,尊重是前提。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不要替她们决定,我们不要说那就玩别的游戏去呗,那就每个游戏都玩二十分钟呗。
要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小朋友经过训练,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们想出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其实啊,让她们能够懂得合作,妥协。我是用了三个步骤的
第一个步骤: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你们都想玩自己的游戏)。
第二个步骤:表达共情(我理解你们的感受)。通常对孩子们表达出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更加愿意听从你的引导。
第三步骤:解决问题(有什么办法一起玩的更好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解决办法,而办法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啊,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多好的一件事情。
幼儿园打架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三岁女孩在幼儿园因为争抢玩具打架,责任是在对方还是在园方还是在自己?
具体如下:午睡前的区域活动跟另一个小男孩争着玩一个毛毛虫的玩具。我女儿先扯了对方的衣服,对方还手把我女儿眼睛上方打肿了。鼻子也抠破了。我女儿也还手打了对方。但对方没有明显伤痕。幼儿园老师的处理是我女儿不对,但对方打人也不对,要求双方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我女儿不同意,老师威胁警察叔叔会来,于是眼泪中互相道歉和解。
哎,老师的处理方法也是不对的呀,跟小朋友说话是要讲情绪的,情绪好了才能讲道理,并且威胁更是不能的。
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
第一:关注孩子的情感,而不是讲道理。
当孩子哭闹停下来之后。老师应该抱抱,说:闺女,你是想要那个毛毛虫的玩具吗。闺女一般会点头,当闺女知道老师了解她的想法之后,通常会更容易解决。
老师应该继续说:我理解你的想法,我知道你想要那个毛毛虫但是他没有给你,你很着急,不高兴对吗?通常孩子这时候会认可老师,表达她的观点。
第二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老师:但是那个是那个小朋友正在玩的呀,那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让他可以借咱们玩一小会儿呢?通常这个时候小朋友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了。她会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
第三步:回顾一下刚才的行为
闺女,你看咱们这各种方法是不是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并且也用不到打架了。那么我们以后遇到问题一定要想解决办法哦。
对待那个男孩子也是一样的,认可男孩儿情感,表达对他的理解,问他应该怎么解决问题。
以上是单独处理双方的问题。
等他们情绪都稳定下来,叫到一起,让他们一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双方道歉,握手言和。事情解决。
靠自己
德雷克斯说过: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原因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她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处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
我们看,最终他们解决的问题依然是靠着自己。而我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
阿德勒说:“儿童和成人都有一种与他人产生联系的倾向。他们乐意与别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用社会情感一词描述再合适不过了。”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他们都想各自玩各自的游戏,还是依然愿意一起玩耍。而培养他们社会情感,如何与她人相处,合作,解决问题的最佳阶段就是婴儿期和其他的儿童期啊。
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