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里,我埋头在厚厚一沓的考证资料书籍中,着实增添了几分困意。我便起身在图书馆的各个书架中穿梭,想醒醒神,无意中被一本书名吸引,它静静地躺在第四排的书架上,可能是朴素的外表,也可能是符合心情的书名,我便翻上几页,作者自序的那段话吸引了我“最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给自己看的。”
因为名字而与书相遇,是一种缘分,恰巧又是心中期待的样子,更是一种幸运。
就像书中所写的一段话——
“登上一座山并不意味着你征服了这座山,你只是因为某种机缘与这座山相遇而已。”就如这本书,仅仅是因为看到这书名,而注定相遇,一读,再读。书中的文字和照片,让我合上书后长吐了一口气,不知为何泪还是出了眼眸。
我挺喜欢书中的第一辑,作者用了“他”这个人称写11篇文章,在相似的经历中,我总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做“他”,那一刻,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
要说喜欢第一辑,第三辑带给我的是内心的波澜,我读着文字却几度模糊了眼。“家”这个字包含了太多,承受了太多,全都源于爱。
我记起了儿时的我也曾坐在爷爷的车后,拿着爷爷从口袋着“变出”的棒棒糖;我也曾跟着奶奶去种菜、浇菜、摘菜,记得那时候我还总“偷懒”,喜欢看河中游来游去的小蝌蚪,还要与它们对话几句;我也曾在假期中与母亲早起购置家宴食材,忙碌着好几天,我都几乎累塌,但母亲却丝毫不露倦意,煮着给我们的爱心餐;我也曾趴在父亲的背上熟睡……回忆真的是奇妙的东西,那些本以为忘记的记忆原来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心床上,是一份时光的痕迹。
读完每一辑,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是一种平淡简单的表达,作者把自己在日子里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许许多多零零碎碎的生活常态,或长或短的文章记录着青春、社会、心灵,用最朴实的方式。
这是一本记录着日记式的回忆的书,没有诸多华丽的词句,真切又朴实,极像我的那个出书梦——有着我满满的文字记录,还有我拍摄的满满的照片,勇敢地把好的不好的人事物都留下来,待到多年以后会是我青春日子的回忆。
回想起在出生的二十载的时光里,我竟然是从大学开始才深深爱上文字,爱上书籍,因为自我荒废落后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有时候也不禁问自己:“我写得这么烂,还应不应该写下去?”很多书还没读、很多人还没来得及了解,我也怕自己永远不会进步。
百般疑惑的我很感激这本书中吸引我的那句话——
“最初写这些字的时候,是给自己看的。觉得应该没人看,让我可以感到安全,也很放肆。自由地写着,而且常常会有错别字涌现。忽然有一天有熟悉的人无聊瞥见,留下了一些话语。刚开始时会觉得开心,因为好玩,后来他们说写吧,就这样的写下去,一直一直。”
想来也是,我不过是在记录我的故事,开心着我的开心。还能在闲暇之时补充能量,例如,养成了每周阅读一本书的习惯。我挺羡慕那些看过一遍书就能记得很牢固又能讲出来的人,还有那些对美好的词句、古诗文的引用信手拈来的人,因为我无论阅读得多详细,要是不写点字,便很容易忘记,为此,我还跟同学诉说过这个烦恼——
他:“你读书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我可以学点东西,例如表达技巧、生活方式、乐观态度等,能够改变我的观念或者跟我的观念相似。”
他:“对呀,那干嘛还在乎自己看完后残留多少记忆呢?”
同学所说的也不无道理,既然拥有过的一段记忆又何必怕其丢失。我没有与他辩论下去,只因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因为我是一个健忘的人,我喜欢真真实实的文字,所以在阅读完每一本书,我都会写写梗概与感受,毕竟记忆这东西很奇妙,以为自己忘了可是达到记忆的触发点又会想起,可能下一次阅读又会有全新的感受。
在读书思考中,我能感受到自己没自主读书的二十年的时间真的是白活了,就像失去了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没有灵魂的躯壳。
所以,我慢慢地学着读、写、思考。
就像文坛巨匠巴金先生说过:“我会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回忆的神奇在于人事物,集结所有的情感。我想写下大大小小的事,不想待以后记忆减弱消失不见而失去这段回忆,而文字会记得所有。
我会提起手中笔,记录曾经的记忆以及以后的经历。我想象在年老之时:坐在咖啡厅,戴着老花镜,读着自己的故事。
因为不知为我这篇零零散散的读后感取何名,我便用了书中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人,是故事里的故事。”
故事里有你、有我、有他、有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