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了通途!
55公里跨海大桥+6.7公里海底隧道,从动工到通车,林鸣带领着4000人的铁血军团“9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份杰作摆到了世人面前。
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完成验收;
2018年9月28日,进行粤港澳三地联合试运;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
这个消息不仅让国内数以万计的国人为之一振,还惊艳了全世界。国际隧道协会隧道专家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认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是“全球最具挑战的跨海项目,其中岛隧工程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项工程”。
英国《卫报》还将其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美丽,壮观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嘲讽和不看好。时至今日,当所有人都关注到了这一伟大工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提起这项工程的林鸣。
时间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计划刚刚提出。但实际情况是,在沉管隧道领域,中国的技术还无法望及国际水平。
如此情况下,国外媒体都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
在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000米,而在此基础上,光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其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就吓退了无数前来应标的公司!
可这个重担,偏偏就落在了工程师林鸣身上。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为了准备这个工程,2007年,林鸣带着工程师们,去全球各地桥梁工程考察,当时世界只有2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
然而在当时,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这个项目,但在安装的部分却全靠欧洲人提供支持,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当林鸣带着团队来到釜山时,就向接待方诚恳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却被拒绝了。
如此情况,考察团只能在离工程大约300米的海面上,开船过了一下,匆匆拍了几张照片。
釜山之行让林鸣觉得必须要找最好的的公司合作,但是对方却给出了一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5亿。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但是,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当时这家荷兰公司表示,衷心地祝福中国人能够自己研发这套系统。但是,“如果一旦不成功,再找我们时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中方决定争一口气,找自己的专家解决。
林鸣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只能靠自己!
技不如人,只能低头苦学!
“我们的起步是0,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在8年的建设过程中,林鸣和他的团队经受了无数考验,将国外同行眼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一项又一项“零”的突破,终于使港珠澳大桥如蛟龙般横亘沧海。
而在他们突破港珠澳大桥深埋沉管隧道技术后,当时开出天价的那家公司又特意邀请林鸣去做交流,还在公司升起了中国国旗……
林鸣团队他们赋予了港珠澳大桥最“长寿”的身板,让它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了120年,远远超出了常规标准。去年,团队施工时还赶上了超强台风“天鸽”,岛隧桥和2000多名工人都处在台风的中心位置,却安然无恙,让大家对桥梁抗风险能力信心倍增。
如今大桥不仅外表美翻,还秀外慧中。为了避免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他们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附近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存在。
于是,团队在很多水上作业过程中,在白海豚家族身上也花了很多心思。2010年,这个区域的白海豚大概1200只,到了2016年竟然翻了一倍,成了2400只。
一桥飞架三地,
港珠澳大桥作为大湾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随着其通车,
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