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经常向我抱怨:真是看不惯某某,什么都喜欢插一腿,什么都喜欢过问一下,哪个同事说了一句什么,立马要问个明白,踩着一双松糕鞋,跑过去的样子,像极了大熊猫,发表一通观点,或者恭维几句后,再跑回来,真是令人无语…
只要她在屋里,没有一次落下她的。一起吃饭的时候也是,问东问西,恭维这恭维那,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
朋友说的是她的一个同事,最初以为她是那种学霸似的人物,孤傲高冷,工作能力超群,却不喜欢同流合污。哪成想,接触了一段时间才发觉,一个典型的社会人,喜欢恭维领导、恭维同事,动不动就表达一下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倘若是真心也好,可虚伪的表情令人一眼戳破,追求进步的表现也实在是太明显了。
朋友看不惯她,经常会跟我抱怨抱怨、吐槽吐槽。最初的时候,我还会劝劝她:少理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目标,每个人有每个人追求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了自己,定准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就好。
慢慢的,聊的多了,每次我也就不在说什么,我知道她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她只是需要有人能够听她陪她,将心中的郁积释放出来。
我们也都知道,错不在对方,只是我们不够包容、不够多元化,与其说她是吹进我们眼里的沙子,不如说是我们把她变成了沙子。自己往眼里放了几粒沙,模糊了视线、影响了心情,却还要怪罪人家。
2
许久以前,当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曾向朋友一样,经常会去抱怨,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
例如,这个人怎么这样,嗲嗲的,每天装可怜给谁看;他怎么脾气那么大;她为什么如此邋遢,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内务却一塌糊涂;还有她,吃不了那么多就不要打那么多饭嘛,每次都浪费;最可恶的是他,工作时间玩手机,领导一来立马大变样,仿佛多么勤劳的员工似的…
然而,慢慢的读了一些书,我明白,这个世界是非常多元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是和我不同的就是不好的。而且,我们的性格都是从小形成的,受原生家庭影响很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切,自己都不明所以,又怎么会有所注意或改正呢。
于是,我试着去接纳每个人的不同,去看每个人的闪光点。那个小女生似的姐姐原来是一个好幸福的人啊,正因为幸福所以家里人包容了她的所有任性。那个坏脾气的大哥,原来是如此真性情的一个人啊。那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做的一手好菜。那个经常浪费的姑娘却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且接触多了,在大家的提醒下,她也改掉了浪费的坏毛病…
看着看着,我突然发觉,他们的缺点仿佛也没有那么可憎了,反了多了许多闪光点。我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各种不满,而是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每个人的光彩。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都是如此,一人一态,千人千态,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转换一种看世界的眼光,就会有所大不相同。
3
其实,我们眼里有沙子,许多时候真不是沙子的错。
某些时候,我们用自己固有的标准去衡量身边人,符合我们既定标准的就是好的、鼓励的、可亲近的,不符合我们既定标准的就是不好的、可憎的、需要远离的。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标准对不对,是不是适合所有人。
世间百态,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的标准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如此执着于一些标准,不仅禁锢了自己,同时也隔绝了他人。
人与人相遇是一种缘分,符合我们价值观、标准的,我们可以多接触、多亲近、列为好朋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标准的,也没有必要去诋毁、抱怨,顶多笑笑,想听就听、想聊就聊,不想听、不想聊了,闭上耳朵,专心自己的事情。
再说诋毁、抱怨,永远首先伤害的都不是别人,只能是自己。心情不好了,身体受影响,身体不舒服了,工作生活质量打折扣。你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最后却成了魔鬼的替身。
因此,最好还是不要把沙子放进自己眼里去了,明明是几颗闪闪发光、与众不同的小水晶石,你却偏要把它放在眼里,拔不掉、放不下,害苦了自己不说,人际关系也受影响。
这个世界很大,每个人都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整体,即可以成为沙子也可以成为水晶石,就看你怎么看它。你看到了什么,在你眼里它就是什么,同时它也成为了你的沙子或水晶石,一个带来摩擦疼痛和负能量,一个带来赏心悦目和正能量,选择不在别处,就只在你手里。
我想聪明如你,肯定会知道该如何选择。愿你身边是闪闪发光的水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