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品诵中国年,在古诗里读读背背,“牧童”的形象早已深入我们的心。唐诗有《清明》里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牧童》;还有清代的《所见》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粗略统计一下,从唐至现代,大约有174句诗描写了“牧童”的形象,有趣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出现在三位诗人的作品里——除了杜牧的《清明》,还有元代的两首古诗。而牧童+笛,牧童+牛是最流行的形象。
大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牧童?回看吕岩的《牧童》,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语言朴直清新,表现出“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