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20 地点:深圳 角色: 医生 参与轮次:15
财务自由度:42% 资产:5套房产+3家企业 负债:8万1千
回顾这一场游戏,2/3的时间在和别人做交易,买下他人手中的机会。这是我第6次体验医生这个角色,我改变了以往的策略,不再静静等待他人把机会留给我, 而是主动出击,用自己的现金流去抢下他人手头上的机会卡片,并且和其他玩家博弈竞价抢占机会。印象中 ,我从他人手中买过6次机会。 现金流不断增加,让我有额度去向银行贷款, 胆子也越来越大, 就期待于房产变现,清偿银行贷款,顺利出圈。
心中也很疑惑,我一直忙于交易,用高溢价去购买能带来不错现金流的资产真的可取吗?
对于杠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 当时情况是: 手头可支配现金10万 ,月现金流3550元 月支出9650元 , 该不该用3万元购买一个给我带来2700元的机会,同时为这个机会首期支付1万元,相当于4万换2700元的现金流机会。
这里就有一个划不划算的考量标准。 情景中,我的医生角色需要30万~40万作为第一桶金( 估算收益率在30%~40%), 放到我的选择中来,假如我用4万元去购买一个带来2700元的机会,9650/2700=3.6 相当于我需要 将近4个4万的机会,也就是16万我才能基本覆盖月现金流, 16万*12个月=192万 ,这个是按照这种投资方式,我所需要的第一桶金。
通过马丁老师的分析,我看到了把投资回报量化的思考方式,较之于过往的投资觉察,我的心态是” 我是否有钱做的了” +“ 机会是有限的我要把握仅有的机会” 。 有时候,其实看到场上其他玩家在同时竞拍一个机会,也会不自觉地参与竞拍中,有点从众心理,这也就反映在投资市场里所说的“市场情绪”。
再退一步讲,有时候听人说“我不懂的坚决不碰” “我只在我的影响圈里做事”,这其实也 也是一种坚守自己资产状况的基础策略,我记得,当我在积极探索学习的时候,我听到这句话,我会解读为“你可以现在不碰,但是为何现在不学习再碰呢?”
现在再看,我会解读“你很有原则,你的资产状况很稳健,你可能比较满意现在,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探索,我尊重你。”
再聊一聊【机会】 ,有一种选择是【空仓】
玩现金流游戏每一次会比较短暂, 而每个人翻卡牌的机会次数都有限制。所以有种心态是希望自己翻卡片的每一个机会都有变现可能, 所以看到机会,觉得自己有钱支付首期就做,巴不得每一分钱都可以发挥它躺赢账户的剩余价值。给我留下很深刻的一句话“数据统计,全年只有十几天是股票快速上涨的时间”所以可以留着资金量,等待重仓机会。
耳边时常想起一句话,“我不会觉得你想要以小博大不可取,但你为了博大做了什么? ” 我接触现金流游戏圈,感觉就是离钱的感觉近了一些。 毫无逻辑和知识储备的跟风操作,稍有不慎便会被套牢, 踏实积累本金的同时, 去积累了解投资模型, 不贪多,慢慢来比较快。
这次好开心呀, 可以参与旁听银行复盘分享,聊聊语言沟通的技巧。
在会场有两位银行家在小声沟通交流困惑点,而此时马丁老师正在点评反馈另一个银行家。 他当时对两个说话的银行家说““ 我知道大家对这个地方有困惑, 可以先用笔记下来,稍后讨论,其他同学的分享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 这里里面抽离出公式: 我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 我给你解决方案+ 我希望你XX因为这对你有XX帮助。
这个公式放之 其他会议场合也准。我想了一个情景。【 20人的团队开复盘会,突然有两三个同学在后面小声讨论打断了你的分享,你想让他们安静下来。】
可以这么表达:后面的小伙伴讨论的好热烈,看很有收获启发,你们先记录下自己的讨论的兴奋点啊,咱们早些结束单人分享讨论,汇总有价值信息咱们再深度探讨,一起节省大家的时间。
接下来如何行动改变生活
这次现金流游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投资决策的量化方式和投资的机会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也是对数据不敏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计算去控制自己的仓位。 目前我会先照葫芦画瓢,每个月去清点自己的财务状况,先去实践老师分享的抗风险策略,给自己定个小要求,每做一笔投资,问自己投资的依据是什么。记录跟进自己的判断的后续情况。
在下一次游戏中,尝试用这次学习到的量化思维方式,去评估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