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中的三仄尾

什么是唐诗的三仄尾?格律诗诗中不能出现三仄尾吗?

三仄尾在唐诗中有出现,不多。至于是否出律不好定论。

我们具体来讲一下什么是三仄尾,以及不得已的情况下如何拗救。

三仄尾就是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我们原来讲过五绝平仄的一种基本格式:“平起不押韵”,我们用这种基本格式来讲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句就是“平平平仄仄”,我们举个例子,假如写句打油诗:“你来他不去”,因为在合律的情况下,首字是可平可仄的,所以这句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这是合律的。

但是现在不是他不去了,而是我不去了,句子改成“你来我不去”,这就是三仄尾了。不但三仄尾,整个句子还只有一个平音,又犯了孤平。大家念一下看看,是不是非常不顺口?

我们看唐诗怎么做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仄仄平平仄

行舟绿水前。  平平仄仄平

潮平两岸阔,  平平仄仄仄

风正一帆悬。  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里面“潮平两岸阔”,正是三仄尾。我们看到这句的首字可平可仄的地方使用的“潮”字是平音,也就是说保证了有两个平音在前面,并且解决了孤平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妥协方法。

那么我们这句“你来我不去”要如何修改?才让三仄尾读起来没那么阻滞?把“你”字改成“君”字,“君来我不去”,是不是就顺口多了呢?

还有一点补救,就是在下一句的开头,原本该是“仄仄仄平平”,把第一个字改成平音,以免造成上句三仄尾,下句三仄头。所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整联读下来抑扬顿挫,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看刘禹锡的《岁月咏怀》,也是这样处理的。

弥年不得意,  平平仄仄仄

新岁又如何。  平仄仄平平

念昔同游者,  仄仄平平仄

而今有几多。  平平仄仄平

再看那句打油诗:“君来我不去”,假设下句本对“就你事儿多”,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咱们把“就”字换成“偏”字,平仄改为“平仄仄平平”:

君来我不去,偏你事儿多。

是不是比“你来我不去,就你事儿多”要上口多了?

另外有一种处理第三字非用仄音不可的自救方法,那就是把第四字原本仄音的字换成平音,这是一种唐诗大量采用的方法,甚至形成了一种变格,在唐诗中存在非常多,但是严格来讲,并非三仄尾了。

从格式上讲,就是将“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这是为了处理第三字仄音的变格。我们看几个例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平平仄平仄

日暮客愁新。  仄仄仄平平

这里出句为变格,并非三仄尾出律,所以下句就是正常的“仄仄仄平平”

还有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是“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减少三仄尾的一种方法。

当然三仄尾在律诗中是存在的,而且不进行拗救的“仄平仄仄仄”在杜甫诗中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于合格律的诗句,这种格式是非常少的。

所以你要说格律诗中有没有三仄尾?是有的,虽然不多,但确实有,而且相对三平尾来说已经算有点数量了,三平尾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但是咱们现在写格律诗要不要三仄尾呢?尽量不要。唐朝的时候格律诗刚形成,各方面的试探、研究都是存在的,到了后期格律体成熟,诗人基本上就会避开三仄尾。

有这么多字可以选,为什么一定要用变格?为什么一定要用三仄尾?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读起诗来觉得别扭?

现在的人写格律诗,没有人能有那么高的意境真正需要“不以词害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编者按:如果有兴趣学习格律诗,请通读全文,全文共计26800字,不含卷首编者按的内容。特别提示:本文完全免费,如...
    大侠霍元乙阅读 12,915评论 84 131
  • 诗词格律 第一节 诗律 一、先秦至隋唐诗体概说 (一)先秦诗歌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先秦...
    温柔的坚持_阅读 8,953评论 1 3
  • 人间诗话41------50 《人间诗话》四十一 徐高杨 写得一首好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缺一不可: 1深刻丰富的...
    湖海文学阅读 3,772评论 2 15
  • 哈哈哈哈,第一次认真深度体验一款新的app,感觉特有成就感,balabala....随便写点吧 这里可以加粗,可以...
    芒果沙冰与布丁阅读 1,105评论 0 0
  • 谨以此记录从一个素描小白的成长记!
    周婷_1316阅读 2,3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