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文章《致咪蒙:告诉你我在大学里都学到了什么》留言。很多同学读完,感觉很厉害,受到了莫名的感动,似乎激情澎派要大干一场了,再仔细一想,也没收获啥,无非让人努力,越优秀越努力。其实,文章指出,努力是根本,方法是辅助。下面是我的留言:
其实通篇都在讲一个很简单的事儿:不但要努力,还要学会方法。我最近的文章就在谈这个话题。
只是文章背景定为国外名校,加了清华交换生等,让普通读者误以为很牛。其实每个好学校都是如此的,这是寻常的努力上进学子眼中的学校。学渣眼中的学校,基本是游戏和床。
文章通过个人经历(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了大学给作者带来的本质变化——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有例子都在讲他们很努力,他们有方法,却又没仔细把方法阐述清楚,让人误以为这是“天才的努力”才变牛的。其实只要方法得当,足够努力,任何常人都能变牛。
比如第一节:作者的预习是抄标题,加粗句,别人是思考总结和要提问的问题(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就是方法,读书前先问自己为什么读?想从书中学什么道理?读完能否学到?学到在什么情境下灵活运用?与其他学科如何交叉……这样读书效率高,旁征博引,面也广,读的也深,用的就活)。这就是预习的方法不同。同样是努力,别人更会努力(指方法),把好方法持续下去,就是有效率的好习惯。
讲罗C的案例,她就是带着问题复习的典型,并且善于抓核心重点,只听做记号的题。抗干扰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比如在飞机上预习。这都是好习惯。饼干妹儿的例子也一样,极致努力,善于和同辈群体学,即在工作中学习。这又是学习方法论中的不能只学书本死知识,要和师长、同辈、实践、网络等各种渠道学,找对学习对象,效率才高(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会学以致用,有用的知识,实践的知识记得才牢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快就忘。把知识变成知识串、知识体系、知识树,和各种应用的场景结合,和其他知识结合,和个人阅历、已有知识构架结合,这样的知识就用活了。会用有用的是活知识,否者,是死知识。
又如税法课难,听不懂,录音下来重复听就是好方法啊。世纪初,学英语哪个不是抱着磁带反复听的?碰到一个问题,必须马上反应出若干种发法,这是基本素质。清华哥是利用一切时间,利用纯英语环境学习的典型,学英语,英语环境很重要,人很容易沉浸其中,角色定位精准,把自己当成外国人,学起来效率自然高,这也是会用方法的代表。
综上,同学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只看故事,要分析出故事背后的逻辑。作者是擅长讲故事的,对方法论总结的却语焉不详。其实通篇就这么简单——努力,然后辅以好方法,你也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