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开学了,看见朋友圈里除过嗮娃嗮景嗮吃之外,几乎全都是培训的照片,要么培训别人,要么接受培训。我们的教师还无奈,马上上课了,还有被迫参加培训;我们的教师好有幸,马上要上课了,单位还特意给大家安排培训。
回想自己,这二十多年来,参加的培训也真不少。在培训中,的确是学到不少的东西,特别是有几次培训,完全改变了我作为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我的教育人生,令我怦然心动。我对主讲人满怀感激!
其一:你读过多少书?
这是我从教之初,最受益的一次培训。大约是九十年代末,单位组织我到羊尖初中培训。主讲人是储特和苏州的袁卫星老师。当时,他们俩都不约而同问到同一个问题:你家有书房吗?你书房的藏书量是多少?你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当时,我很汗颜,也很羞愧。比较起储特和袁卫星老师,我家既没有书房,也没有几本藏书,自诩为喜欢读书的我,其实一年到头除过教参,也没有真正读什么书。
当时,我对储特和袁老师是彻底的膜拜,当然,现在也继续膜拜。他们怎么那么爱好读书?他们的知识怎么那么丰富?他们的理论怎么那么深奥深刻?
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教师他们的精神领域竟然是那样的丰饶!
膜拜转化成了行动。于是,我渐渐地开始了买书,看书,藏书。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知识的贫瘠,读书,让我知道天外的世界,读书,让我认识了更多非常有趣的人。
现在,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二十多年前储特的提问了:我有一个十多平凡的书房,我的藏书塞满了书房和家里的各个角落,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和写点文字。
我读书不专,凡是我感兴趣的都看。我不能和真正的读书人相比,但我已经无需要再为读书而汗颜和羞愧了。
其二:教育是一片星辰大海
这大约是十多年前,单位请赵宪宇老师来做讲座。他对教育的激情彻底打动了我当时有些麻木的心。教书十来年后,我觉得我的教育也就是那样,谈不上热情,更没有什么激情,只是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开会,陪着各种检查……语文教学无非就是这样。那一次,赵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就像一个火把,突然在我的面前点亮,燃烧,迸发出夺目的光。那时候,他还是我们区的教研室主任,在我心里,他更多的是学者,而不是官员。他的讲座没有丝毫的官员气息,纯粹是一个热爱教育的学者对他所钟爱的事业的剖析和理解。
一个优秀的老师原来可以这样去理解教育,原来对教育可以这样富有热情,原来可以把教育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教育不就应该是教育,生活不就应该是生活吗?它们不是应该可以分开的吗?怎么能把工作和生活如此混为一谈?
那次讲座,很多老师并不是很理解他,觉得他有点“痴”。但是,不正是当时他的痴才造就了他今天巨大的成就吗?不正是他数十年来对教育的痴,才有了今天无锡重量级的杂文作家、校园三部曲、和教育改革先锋吗?
那次培训,他让我看见了教育原本是星辰大海,而不是一滩死水,我们值得为它一辈子去遨游,而不是沉到潭水里,冒着死亡的气泡。
其三、课堂的魅力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理解
这次培训大约是在十年左右,地点是南京。我记得借班上课的学生都是南师大附中的学生。上次的有史建筑、黄厚江、还有当时被黄厚江老师称之为小魔女的王君等六个人。我们好像是在一个室内体育馆上的课,听众有两三千人。真可谓是一次很大的集会。
当时,虽然也上了很多年语文课了,完全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了,可是,看见这些在当今语文大咖,没有上课,自己先有了无限膜拜的心理。那个时候,来听课的教师好像都和我差不多,非常好学,几千人,没有人走动,说话,都坐在小圆凳上,恭恭敬敬地仔细听着。
史建筑老师的课上得是环环相扣,根本就没有一句废话,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推进。我自叹不如!
黄厚江老师一支粉笔,一口苏北普通话,却微妙地把握着课堂的节奏。我自叹不如!
王君上的是《喂,出来!》,那时候的她还挺漂亮,也有活力,穿着小短裙,扎着马尾辫。她反复演示了课文中句子的读法,她课堂的激情的确是闪现着青春的活力。我自叹不如!
……
语文课堂原来是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原来可以达到如此的高度,这已经不是技术,而是艺术。这一次培训,扫除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素养认识的雾霾。不如的后面应该是好好学习才对。这一次后,我开始真正反思我的课堂,我的教学理念,我自己的语文。
现在,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对培训活动中的名师不再有了当初那种膜拜的情感。但是,学习、创新、改变一定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