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从高中就有耳闻,一直没有接触,所以继上一本书看完后就选择了她的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因为买的是合集的电子书,商家也按照人生年少到年长的顺序排列好了,所以也没有了先看哪一本的选择步骤。
《孩子你慢慢来》从华安出生开始的成长线展开叙述,华安出生成长在德国,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德国人,他和妈妈还有弟弟偶尔也会回台湾住些日子。10余篇小短文,写的十分真实,贴近生活,文章中夹杂着台湾腔的语段和词语,还有德语。
全文读下来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母亲、父亲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像华安最后在跋里写的那样,放在现代那就是亲子教科书里会鼓吹的一种知性教育范本。书中,讲了小孩子刚刚认识世界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对周围的花、鸟、树木、蓝天白云等一切都充满好奇;讲了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该给孩子怎样的教导,其中,也微微的流露着身在异乡的龙应台对家乡的思念,书中有一段话大概是这样讲:台湾对于妈妈来说是家乡,德国是异乡,然而对于出生成长在德国的她的两个孩子来说,德国是家乡,台湾却是异乡;书中也描述了孩子独特的天赋和未知的理解能力,孩子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了;母爱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书中处处流露,最后的结尾,十九岁的安德烈(华安)写了一篇短文标题“放手”,挺让人意外的标题,也从侧面反应了全天下母亲的共性,对孩子不求回报的爱护。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妈妈会和孩子直面坦诚的面对例如“我从哪里来”“为什么男孩子身上有的东西女孩子没有”等类似这样为难着中国父母的历史性问题,看到这一段时,我全程是笑着看完的,那种抑制不住的想笑,童言无忌,谁能保证我们小时候没有和小伙伴一起研究过自己的小弟弟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华安妈妈却是直接坦诚的像孩子解释,用着平时我们羞于开口的词汇。在那个年代,这种在如今也只有极少数家庭使用的教育方式,我认为这和华安妈妈受教育的程度,西方的文化影响,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眼界,息息相关。更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与母亲对于这方面问题的沟通时的流畅自然,就好比熟人见面互相打招呼那样简单。我自己是十分的认可华安妈妈这种教育方法的(其实我并不太赞同自己的这种说法,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回想文章,华安妈妈对华安的教育给人的感觉并不像一种有目的性的教育,更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一家人很自然的生活过程,就好比孩子指着天上飞的鸟,问妈妈,这是什么,然后妈妈就告诉他,宝贝,那是只燕子,或那是只海鸥,就这么自然,诚实耐心的表达,让孩子懂得,就像教孩子叫爸爸妈妈一样自然而然。)可能就是因为赞同,所以期望找到更多和自己一样想法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母子直接的对话太有趣使人忍不住想找人分享,我就把安安和妈妈关于“鸡鸡”的对话分享了出去,然后出乎意料的竟然有不少的人表示反感,一开始我还是有争辩的,后来也就不想再争什么了,因为我不能拿我自己的感觉来否定别人的。其他人的反感也引起我的反思,作为一个准大二生,也是刚满20岁的成年人。我在想,这样的书到底是不是适合我的,一方面我才只是个大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也是个成年了2年的成年人。最后,我觉得我这个想法简直是扯淡,如果看书得分年龄段那得错过多少书,那古代的,近代的名著我们还需要看么,其次,我也觉得不管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好的书坏的书,不同的年龄段去读,总会给你一点不同的想法,这种想法可能立马就展现出来,就像我对华安妈妈的教育莫名的有强烈共鸣一样,也可能深藏于你的大脑皮层,等哪一天你没准就能用来解释什么,释怀什么,遗憾或后悔什么。就像我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没有一步是白走的”,我也认为没有一本书会是白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