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自己为人处世,持有“三宝”,其中“一宝”是慈爱,“二宝”是节俭,“三宝”是不为天下先,任何人只要持有这三宝,都可以战必胜,守必坚。其中,不为天下先是老子不争的智慧,而至于前面两宝,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
慈爱在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一种无私的给予。从老子慈爱思想的本质上来说,它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是一种达到了精神内敛、智慧澄澈的境界。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由于慈爱和人之本性的契合,慈之服人,绝不在于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让其领受到充分的慈爱。由于它没有外在的以理服人,因此也就会使被收服者永远地、心甘情愿地报答自己,慈爱之力,也就比任何外在力量的使人屈服更有效果。
人们常说老子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这一点从慈爱思想可以得到体现。不管是哪家思想的追随者,都懂得慈爱的巨大力量。“俭”的内涵,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俭”不仅仅只用于财产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俭。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抱有一种勤俭节省的态度,决不贪婪和放纵自己。节俭需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这样才能保持节操,培养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俭以养德”。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意思是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贵的,更不可不珍惜。因此,俭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
既然节俭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就无怪乎它能成为古往今来大到诸多国家朝代的政治原则、小到无数个人的处世态度了。在古代,“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一般而言,开明统治者,总是提倡节俭,并适当压制豪强地主。无论是仁慈还是节俭,尽管含有更为丰富和广阔的内涵,但却都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权势者维持自己统治地位、征服人心的重要手段,成为不战而胜的法宝。不过,跟一般的统治手段不同的是,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符合人性、从最根本处契合统治规律的。而这也正是老子智慧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