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做豆腐,这活没干过,但是看过,小时候离家不远处就有一间豆腐坊,远近闻名,重要路标!虽然闲人免进,但是还是偷偷溜进去看过热闹,记得好像是用四根木棍拉起一块大白布,木棍吊在天蓬上,磨好的豆子倒在布包里面,四个人站在台子上来回晃悠,把豆浆淋干净,大概只看到这一点点,后面的就是按照姥姥在家做豆腐脑的过程想象的——把豆浆放到大锅里煮熟,倒上“卤水”,“石膏”,在豆浆凝固过程中舀在木模板里,落好压出水分,就成啦!
小时候买豆腐可是个大活!
就像赵丽蓉老太太演的小品一样,副食店的豆腐车一到,大家奔走相告,去晚了可就没有了!
前几天有好信的朋友发了一张不知道是不是沈阳的82年的报纸!那时候是凭票供应的,要说为啥?豆油都是供应的,还不够吃,还舍得“浪费”黄豆做豆腐?
这写的每人供应28块豆腐,不知道是咋个意思?我记忆中的是现在市面上大概是10公分多见方的一块豆腐要收走五块豆腐票,跟老爷子核实一下,他说我说的不对,五块是怎么分?但是我觉得他不一定懂,毕竟我小时候是跟着姥姥南征北战买了十几年供应蔬菜的!
1982年,其实已经没那么物资匮乏啦,已经有了“议价”的各种农产品,不过在那时候,我理解的“议价”的东西就是比供应的贵点,感觉应该是“溢价”这样的!大概是高中学了经济学以后开始理解,“议价”是相对于“计划价格”的意思!
鸡刨豆腐,那个香
春节倒计时年俗里,为毛给豆腐整出一天呢?大抵是因为豆腐好吃营养美味,黄豆产量低,在古时候,也是只有囤到过年才能舍得吃吧!
特怀念,小时候的豆腐,实在,放一点点油盐,随便炒一炒,拌上米饭老香啦!
现在的豆腐,一块能有半块水,这技术真是没谁了,它还是豆腐,不是豆腐脑,但是想炒成干干爽爽的鸡刨豆腐是不可能啦!
我还是喜欢吃豆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吃豆腐大菜,最好就是小葱拌豆腐,没有任何掩饰,唯一真正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风土民情的,是泡豆子的水!
卉 20180210丁酉年腊月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