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有一个美国的棉花糖试验流传很广。大概就是把一群小孩子关在教师中,每个人留一块糖并且承诺,五分钟后老师回来,没有吃糖的人可以得到5块糖,吃掉了就没有了。若干年后这些实验人员继续追踪当年的实验者并发现,当年忍住没吃糖的孩子后来再通俗意义上发展更好,比如美国的升学考试中分数更高,工作以后的职业发展更为顺利等等。
这个实验证明了拥有延时满足能力的人更容易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包括史蒂芬柯维强调的专心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而不是紧急不重要的事,都是为了强调不要因为即时满足感而只是做紧急而却不重要的事情。
与之相反,就是一批持有及时行乐观点的乐天派。在国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会利用gap year四处出去玩,利用一年的时间一边打工,一边见识世界。一直以来对这种gap year一直有争论,有人说读万卷书要辅助以行万里路,对未来大有助益。也有人说,告别学校这一年,只图当时痛快,回来以后要花更长时间从新适应学校生活,白白浪费一年大好光阴。
如果说这种gap year还无所定论,那么另外一种在大学毕业以后还持有这种态度出去游历几年时间就被大多数认为没有长远计划,只图当下享乐。我也确实和一些这样的人聊过,其中不乏一些人说现在反正也还没想好要干什么,那干脆四处玩玩,年轻的时候玩的感觉一定和老了不一样。
我身边还有朋友对于奢侈品的态度也是如此,我问过她们花那么多钱买奢侈品还不如为未来投资些什么,等以后经济实力更强的时候再享受不是更好吗。朋友回答我说,你现在年轻漂亮背着漂亮的包包和你四五十岁再背感觉可是相差很多,青春一去不复返,所以年轻时候享受的这种感觉金钱不能衡量。
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不过我觉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有一个朋友的岳父,年轻的时候自己经营物流生意,现金流相当好,90年代就可以一年几十万的收入。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个享乐派,买了别墅豪宅,每年出去度假至少两次,期间从来没有任何投资。只是有少量存款。由于生意非常繁杂,并且他也需要是不是出车帮忙,50几岁的时候体力跟不上了就想卖掉生意退休。现在60几岁存款已经花完,之前住的房子迫不得已卖掉换了一套小房子住,每年还要考领政府的补助生活。
与之相反,我一个朋友现在40几岁,之前在墨尔本开两家便利店,一年365天从不休息,经营生意的6年多期间从来没有度假。6年时间两人从未回过一次,甚至期间她老公的爸爸去世由于生意实在走不开都未能回国。并且在现金流不错的情况下一直在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投资,由于前期的积累,现在两人换了更稳定的生意,不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老婆几乎处于退休状态,没事带带两个孩子,和朋友喝茶聊天,老公照顾生意但是也远比以前轻松的多。而且即使他们现在选择退休,在不动本金的情况下也会有源源不断地被动收入流入足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
上面的两个例子在两种处在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极端。在我看来我们人生有三个阶段,0到24岁左右一般处于学习阶段,24岁一直到60几岁退休是我们工作的的阶段,退休以后是我们养老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大部分生活由父母决定,工作以后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如果这个阶段过分贪图当下享受而不着眼未来,第三阶段的生活可能会有些凄惨。因为我们终于有了大把时间,却不一定有钱和精力去利用这些时间了。
我不喜欢上面两个极端的做法,但我想在能经营好家庭关系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为自己的未来拼搏而放弃当下的享受。我同意青春的年华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也不想人到古稀我唯独可做的事情就是回忆青春年华,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退休以后40-50年生命仅仅用来回忆太过浪费,我想有实力和精力过好那当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