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感觉是在各种准备和尝试,但总是有不同程度的拧巴,力不从心,力量分散,有点像多动症。
一、各种排演
(四)即兴表演的尝试失败vs.被方法控制又回演技老法子。
(五)对排演的地方和剧本慢慢混熟;跟保罗演的伊阿古不调和到合拢来。
二、(六)第一次大舞台经历
1.对大舞台上的探索,因为环境而无法进入角色。
2.因为在家里的长时间练习,而能够机械化的边说边做的演下去。
三、(七)第二次大舞台经历
1.提早到以预热。
2.热闹喧嚣的新状态需要重新适应。
3.以为对一些老环境以为习惯,却仍然有压力摆脱不了。
4.由于捡洋钉跟舞台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而有愉悦感,过后仍然有空间压迫感。
5.演员预备候场的地方的价值:安静的调心地(一心一意想着上场,克服害怕的念头)。
6.上场时注意力散乱(舞台、观众席、布景、后台、头顶、边幕),半孤寂、不痛快。
7.由于害怕而生出讨好观众的念头,妨碍一心一意的演戏。
结果就是“我无论是说话和动作,都开始感着慌张。我自己认为得意的几段戏,好像在开驰着的列车里看见外面的电线杆一样,一眨眼就错过了,甚至顿挫最少的地方和全剧的收场都免不了。”
四、(八)第三次大舞台经历
1.继续早到试验化妆和服装已准备“彩排”。
2.自己瞎折腾的化妆,和化妆师的化妆形成了专业度的对比(化妆师的艺术)。
3.戏服对我排练好的姿态很相配,受同伴夸奖而重拾信心。
4.受外物干扰(家居位置:安乐椅、桌子;衣褶间的匕首,短刀),心态上的被关注感(被摆在最触目的地点,让大家观赏);亢奋的表演(机械地念台词,连续不断的在台上活动)
5.突如其来的自我否定(要僵了),于是真的着慌,话都说不下去。硬撑演完马上溜。
6.由于自己兴奋而完全没有办法关注其他人的表演。
7.由于听取别人对自己角色的理解,而获得启发,开始去感受角色的情感。
以上是对今天的阅读内容的“取像”,从取像的内容来看,斯氏完全是用“物象”而非表象,来教授演技及创作。
启示:
1.光有技巧、方法,而没有对角色、内容的理解,光用脑,不用心,跟培训一样,光有结构、比例,没有内心的宝贝、主体的我,也是做不好演员,做不好教学的。
2.对教学环境的熟悉,与对表演环境的熟悉一样,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不让外部环境干扰教学和表演的发挥。
3.提前到永远是可以预留熟悉、调整的余地,并且默戏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场地。
4.为什么教学,跟为什么演戏一样,是个需要提前被思考的问题。需要有内核的定风珠,这样才可以克服恐惧,不讨好观众or学员。这个定风珠,在我看来,应该就是BTB的目的,表达的目的、表演的目的、教学的目的。
5.适度的自恋,而不是全完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自己是全世界中心的过度自恋,从而震荡到完全自卑(另一种自恋)。这种状态,让我联想到一句话(非原话)“任何想要试图假装自己好的努力,最终都会让人觉得更糟糕”,也即是,即使骗过自己,也骗不过别人。
6.成就一件事情,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化妆师、服装师、同伴的沟通、舞台灯光布局等。同样,作为一个教学,也需要后勤保障、同行切磋、老师督导等等。
喜马拉雅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