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后甚为常见、常用,但在引流过程中,有时出现引流管堵塞,致拔除引流管后出现引流管口大量溢液;B超检查发现积液、积脓;或出现临床症状,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临床上出现改进型引流管如双套管引流管、U型引流管等,虽可出现一定程度降低堵塞率,但均不能达到可靠。我院采用护理防堵、护理治堵,却可以完全防治引流管不引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2]。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我科共行手术放置腹引流管2807例,其中男性1547例,
女性1260例,小年龄1月,年龄79岁。平均年龄36岁,仅1例出现堵塞(乙状结肠破裂,大便堵塞手术)外,其余均无堵塞现象发生。
1放置引流管适应证分类
预防性引流;腹部手术部位渗血未能彻底制止,有继续渗血、渗液的可能;腹部清
创处理后,仍不能控制或有坏死组织未能彻底清除;胆、胰、胃肠手术后预防性应用引流管者。②腹腔或腹腔内脏器脓肿、脓肿切开引流,为不断排出继续形成答案脓液及分泌物而放置引流管者。③肝、胆、胰液瘘者。④消化道瘘者。
1.2放置引流管的种类及量
单腔乳胶引流管2053例、双套管引流管205例、U型管2例、T管540例。
2护理与防范措施
作为预防性引流者,防治引流管受压,扭曲,使用腹带注意打压时应避开引流管,固时尽量留出后动余地,以免移动后脱落出,日定期挤压引流管2次,次日用盐水或空气(入腹腔5ml,勿多,防治腹腔内感染扩散)冲洗1次,若勿引流出液体,即可拔除引流管。
肝、胆、胰腺手术后,有胆胰液漏者,因引流较清,术后每日挤压引流管2~3次,隔日用盐水(入腹腔5ml)冲洗1次,3次转动引流管1次,每次3~4圈。直至愈合或再次手术。
用于脓肿引流者,则每日挤压3次,隔日转动1次,并每3d用抗生素盐水(入腹腔5~10ml,量脓腔大小而定)。
引流消化道瘘者,因常有食物残渣及粪便堵塞,应除采用挤压、转动引流管外,术后3D后每日用盐水冲洗(腹腔5~10ml),抽吸或过滤空气间隔采用。
3总结
引流术是在腹腔内放置引流将液体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引流术。其目的是:预防血液、渗出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压迫组织;排除腹腔脓肿或坏死组织,防治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散,促使手术野死缩小或闭合,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炎症的发生[3]。但在腹腔引流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堵塞、引流不畅或不引流。通过临床观察及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堵塞。引流不畅、不引流。常常是由于对术后引流管护理不到位或由于繁忙,未曾注意,使其在多数情况下,引流管属于“自行自流”状态,常因血凝块、脱落组织、脓苔、食物残渣、粘连、网膜及腹腔内自身扭曲等原因,出现不引流,引流不畅及堵塞现象发生。为此,我科通过重视、改进腹腔引流管护理,将引流管防堵纳入日常治疗中,通过采用挤压、转动、抽吸、冲洗等方法简单的方法,将扭曲引流管理顺、堵塞物冲洗出来,全面做到引流管不堵塞、通畅引流,真正起到彻底引流之目的,由于方法简单、易懂,值得相互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