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历来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然而,在初秋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却在库布其与毛乌素两大沙漠接壤处的内蒙古伊克昭盟阿拉善湾海子,看到另一种动人景象:草树葱茏,水天一色,鸥鸟鸣唱。大漠的死寂完全被生命的活力与生机所替代。
有关专家告诉我们,这种鸥鸟叫遗鸥,是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种之一,曾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据科学考察,遗鸥目前在自然界仅存六千多只,而阿拉善湾海子就有五千只左右。
这是一个奇迹——两大沙漠之间竟然有一片明净的水面,这水面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多亏这里的人民长期不懈地植树种草、与沙漠搏斗,才逼退了沙漠、使这‘死亡之海’成为遗鸥的乐园。” 一位鸟类专家感慨地说。据考察,这些遗鸥最初生长繁衍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和赤塔附近的扎赉湖,到一九八七年才陆续迁徙到阿拉善湾海子,而且现在的繁殖群体已从最初的五百八十多对发展到一千五百多对。
在湖心岛上,只见三五成群的遗鸥或凌空展翅,或亭亭玉立。清脆的鸣叫上下呼应,婉转动听。起初,它们一定是以为我们会伤害它们,要么瞪着警惕的眼睛远远地避开,要么排空直上而后猛然扑下驱逐我们。动人的鸣唱一时出现了不安的噪音。然而只一会儿,这些灵性的鸟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便缩短了,仿佛心灵得到了沟通——它们知道我们是怀着爱心探访而来,我们是朋友。因此,大片的鸥鸟很快恢复了最初的安详悠然的神态,恢复了快乐的鸣唱,水天人鸟之间复又呈现出完美与和谐。
这时,鸥鸟的美姿真切地显现在我们眼前:满身雪白的羽毛,丰实而温润,头颈部的油黑色又与马蹄形的白色眼圈相互衬映、愈发显现出独特的艳丽与高雅。 一位国际海鸟专家组的学者说:在大量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能够在自然界中发现一个受威胁的鸟种的如此庞大的新种群,实在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幸事。
今天,为了切实保护遗鸥的繁衍生长,由伊克昭盟林业处牵头,已组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监护,定期巡视。当地林业部门还在湖区修建了永久性标志,意在吁请人们自觉地保护这些珍贵美丽的鸟儿——我们的朋友、让它们的鸣唱永远在大漠回响,给人以欣喜和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启示。
注:文中的伊克昭盟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市
(原载199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